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发展期,是学校内涵发展更加深入,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条件更加改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年)》《深化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教育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的意见》以及《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永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助力永州“三区两城”和现代化新永州建设,结合学校实际,编制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不动摇,紧紧围绕“1237”的发展总目标,即以创建卓越院校为工作中心;突出内涵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优化专业结构、队伍结构和生源结构;实施党建思政工作、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招生就业、文化建设、社会服务和基础建设等七大任务,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顺利通过第二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学校章程、诊改复核等项目验收。先后获评湖南省乡村振兴优质校、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强校、湖南省高职院校服务贡献20强等荣誉。学校竞争力排名,稳定在全省前五,全国100名左右。
(一)坚持党的领导,党建和思政工作开创新格局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规范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轮岗机制;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体制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学校荣获永州市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市直行业系统基层党组织”、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委、市意识形态工作先进单位、市统战工作先进单位、市文明校园,连续三年获评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护理学院党支部获评第二批全省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全面完成2015-2020年扶贫任务,连续3年获评永州市驻村扶贫优秀后盾单位,学校扶贫工作队获评永州市优秀工作队。
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红色教育作为学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一流党建带团建、以一流党风带校风促教风学风,形成了“三全育人”新格局。“十三五”期间共立项省级思政项目5个,获得省级思政类教师技能比赛奖项4项;商学院立项为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校团委获评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连续五年获评湖南省“三下乡”先进集体和市五四红旗团委;张琼宇同志荣获2020年“湖南省首届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李杰同志被评为2020年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二)坚持对接产业,专业和课程建设引领新业态
学校建立了需求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预警退出机制。截至2020年底,共有专业36个,构建了医学技术、健康服务、现代农业技术等7个特色专业群。五年来,共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国家级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立项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2个;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项目和畜牧兽医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均通过教育部验收。医学技术、健康服务和现代农业技术3个专业群立项为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护理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立项为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了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4个、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5门。
全面推进并完成专业课程、学生发展、技能考核和毕业设计等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了36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532门课程标准。建立了四级教学督导监控体系和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信息平台,健全了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第三方评价制度。医学检验技术、园林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学生技能抽考主考单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标准被确定为省级专业建设标准。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奖项159个,其中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项。
(三)坚持党管人才,教师团队建设呈现新面貌
学校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构建“引得进、稳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工作机制,着力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十三五”期间,学校专任教师队伍的数量比例、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教师科研成果、各类竞赛获奖、学历职称提升比例均逐年增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善为职教先 十年磨一剑——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教师“青蓝工程”持续建设纪实》被《中国教育报》专版推介。
截至2020年末,全校教职工总人数1162人,其中专任教师71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1.2%。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人员由2015年的201人提升至2020年的262人,占比提升到36.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15年的37.93%升至2020年的45.07%。新增二级教授1人,引入和培养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2人,从企(行)业引进或聘任11名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师、大师,成立名师大师工作室3个。选派54名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境)外考察访学研修,下企业顶岗锻炼300多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2017-2020年,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教学能力竞赛共获奖94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2项、省级一等奖17项。张琼宇同志201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杨铭同志2020年晋升为学校第一位二级教授。
(四)坚持就业导向,招生和创业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
高质量完成了扩招任务。“十三五”期间,学校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各专业间生源结构日趋合理。共招收新生31284人,其中高职新生29851人、中职新生1433人。2020年,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18119人,创学校历史新高。同时,加大“专升本”工作力度,938名学生被8所本科院校录取。就业工作保持高位稳定。不断完善《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实施方案》,实行就业工作一票否决制。据第三方评价报告,毕业生起薪逐年增长,平均约为3600元;对口就业率继续保持80%的相对高位,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校多次被评为湖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创新了双创教育新模式。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构建了课程、课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学校双创孵化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8年来,孵化基地累计服务学生团队60余支,孵化成功出园项目24个。2018-2020年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保持在4%左右。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05项。
(五)坚持服务发展,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
学校相继出台了《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经费逐年递增,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2019年,《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学报》复刊并更名为《潇湘职业教育研究》。“十三五”期间,共立项市厅级以上课题18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1项;发表论文1790篇,其中SCI、CSCD、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1篇;出版专著17部;主编教材59本,其中“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9本、湖南省优秀教材5本;取得专利76项;获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4项;建设省级科研基地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
学校牵头成立的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分别立项为省级、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2016年成立了特种经济植物研究所,2017年创建药食两用植物脱毒快繁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2018年与永州国家农科园合作共建永州植物种苗工程中心;2020年被确定为永州市退役军人培训基地、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依托校地合作共建平台,开展科技研发、技能培训、产品推广和技术应用等,为脱贫攻坚提供精准服务。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及服务成效,《潮涌潇湘之源 精准助力攻坚——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滚动实施社会调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纪实》在《中国教育报》专版推介。
“十三五”期间,学校年均社会培训达到15623人次,面向全市培养乡村医生446人。每年推广指导种植小籽花生6000余亩、虎爪姜600亩和脱毒姜种苗69亩、迷迭香1200亩、青蒿2万多亩、柑橘3万亩、油茶10万亩。帮助小金洞村发展黄精种植、野生茶加工、乡村旅游等地方产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湖南日报》以《唤醒了沉睡的“宝山”》为题,对学校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六)坚持项目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展现新气象
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成的“中华虞舜文化与职教德技并修传承与创新资源库”(校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2019年被立项为省级文化育人精品培育建设项目;重点培育的校园“经典诵读”活动,获得全国校园文化精品案例一等奖;重点打造的“瑶族长鼓舞社团”精品项目,获得国家微课一等奖;开办“永职文化大讲坛”“国旗下的讲话”“红色教育进校园”等平台,年均开展主题活动20余期;开展社团和志愿者活动近100次,服务社区和乡村居民49865人次。轮滑社团获评2018年湖南省高校学生百优社团称号。宣传工作稳居全省前列。学校坚持深化校内媒体融合和校内外媒体联动,先后开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栏”等,广泛唱响“永职好声音”,传播“永职新作为”,宣传“永职新形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年均刊发各类稿件200余篇,2019年、2020年在湖南省教育厅新闻宣传排名中均位居高职院校前10名、地方高职院校第一名。工会工作勇立潮头。以创建模范职工之家为抓手,学校工会2020年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第八轮女职工“芙蓉杯”竞赛先进单位、永州市三八红旗集体等,4位教师荣获永州市“芙蓉百岗明星”荣誉称号。
(七)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有了新改善
教师收入稳步提高。近三年办学经费总收入年增长率稳定在7%左右;教师年收入稳步增长,年增长率5%左右。校园环境不断改善。投入5亿元,新建了第四、五、六学生公寓,建成了第四教学大楼、护理实训大楼、综合实验实训大楼、生物科学实验楼和体育馆等。实验实训条件逐步改善。投入8000余万元,完成了现代农业技术、医学技术、健康服务、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建筑工程、商贸管理、教育等专业群的实验实训室建设,实验实训课程开出率100%。共建共享图书馆。构建并完善市校共建图书馆的现代服务体系,建成永州市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平台、永州特色文化数据库、移动图书馆和移动阅读平台;馆藏纸质藏书量99万册,电子图书资源53TB。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建成了阳光服务平台、组织人事管理系统、工学云实习管理服务平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21个应用系统,完成了大数据中心、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平台的建设工作。2019年被中央电教馆授予“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学校信息化建设案例被评为优秀。
二、“十三五”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学校主要建设任务和具体建设目标共73大项,已完成任务目标49项,基本完成18项,未完成6项,完成度为88%。学校创建卓越高职院校、全国双高职业院校的总体目标没有实现;在科学研究与横向技术服务、进校经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指标不达标方面有: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校园、师资队伍和对外合作等。
1.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作为地方性国家示范高职学院,建校以来一直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凝练学校精神,打造特色品牌,成为“本地离不开”的高职学院。“十三五”期间,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湖南省卓越院校失之交臂,无缘第一批“双高校”建设。学校建设亟需地方政府倾力支持。
2.教师团队有待进一步优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相较兄弟院校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紧缺专业教师短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师资引进难度较大;高水平的名师、大师数量相对偏少;高学历学位教师数量、青年教师硕士比例偏低;师资队伍的质量、结构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国际合作有待进一步突破。2018年,学校成立了国际交流学院,负责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工作。学校加大投入,每年都选派了10多名教师到国外学习。但受条件限制,学校目前尚无留学生办学资质,专任教师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指导、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开发国(境)外认可的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数、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等方面,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4.财政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永州地方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学校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学校建设不够,办学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生均财政拨款额处于国家规定基准线边缘,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高质量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二部分 “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一、“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造了新机遇。当今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大局大势,新一轮科技革命是重要推动力,中美战略博弈是长期重要变量,全球疫情爆发是新增变量。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思想。这一思想将长期指导我国未来发展实践。高职教育要主动面向新的发展格局,在国家需求中寻找发展方位,谋求新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了着力打造“三个高地”、担当“四新”使命、落实“五项重点任务”,为湖南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总遵循。新思想为学校创新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2.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十四五”期间,推动实施“三高四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强省、城镇化提质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湖南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从永州来看,主要任务是加快“三区两城”“一核两轴三圈”建设,势必带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职业教育已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稳定就业、消除贫困、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新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产业升级更需要职业教育。新要求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3.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树立了新标杆。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诸多利好政策的落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教育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意见》,提出了整省推进、分类指导、统筹整合职教资源,将湖南建成职业教育集约集群发展标杆、产教协同创新标杆、铸魂强能育人标杆和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标杆的总体目标;并从9个方面对发展湖南职业教育提出了29条具体意见。新政策的实施为学校发展树立了新目标。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永州,服务地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创建“双高”校为抓手,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特色专业(群),高效服务“三高四新”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才和智力支撑,努力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创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二)总体思路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按照“12345”思路,深入推进八大建设工程,聚焦治理能力和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全体师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12345”建设思路为:一是紧紧瞄准开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个目标;二是始终突出全力聚焦“双高”建设、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两个重点;三是主动面向“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中国制造2025”三大战场;四是着力深化思想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四项改革;五是全力打造生态化、智能化、协同化、标准化、特色化“五化”文明校园。
(三)办学定位
1.办学理念。始终坚持“立足永州、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遵循“依法治校、创新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笃学守信、志存高远”的校训,倡行“树德树人、惟真惟实”的校风、“博学多识、教书育人”的教风和“求真勤学、知行合一”的学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
2.层次定位。稳步推进高职教育,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培训,深入推进技术应用研发与社会服务,创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3.专业定位。紧密对接“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中国制造2025”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大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做强健康服务和医学技术专业群,做优智能制造、建筑工程专业群,做特信息技术、商贸管理和教育专业群,全面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四)总体目标
坚持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不动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对标对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双高计划”,锚定服务“三高四新”战略,打造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新标杆,力争成功创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为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永职方案”“永职智慧”和“永职蓝本”。
(五)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规模保持在18000人左右,成人教育及其他学生3000人左右;年非学历教育培训40000人次以上。
(责任部门:招生处、继续教育学院)
2.专业建设。围绕区域产业带和产业链,以优势特色专业为基础,形成对接永州7个主导产业群的7个专业群,进而构建对接健康中国、“中国制造2025”两大专业集群。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加强核心专业建设,优先在医学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健康服务等专业群试点本科。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新增专业5个,淘汰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专业总数控制在40个左右。
(责任部门:教务处、各二级学院)
3.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专业群的优势和特色,新建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群)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群)教学资源库2个。新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以上;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以上、省级优秀教材20部以上。
(责任部门:教务处、各二级学院)
4.教学团队建设。按师生比1:350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按1:200配齐辅导员。专任教师达800人以上,其中,45岁以下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55%;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达300人以上,其中正高60人左右,副高240人以上;“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达80%。创建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3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10个名师(名匠、产业教授)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创建1-2个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实施“大师名匠荟萃计划”,从行业企业选聘50名产业教授、大师名匠为兼职教授。
(责任部门:组织人事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思政部、各二级学院)
5.招生就业创业。每年全日制高职录取新生位于全省第一方阵,保持在6000人左右,新生报到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半年后就业率、就业满意率均进入全省高职院校30%以内,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5%以上,自主创业率达到4%以上。
(责任部门:招生处、就业处、创新创业学院)
6.基础能力建设。多方筹措资金,投入11.2亿元建设第五教学大楼、第七至十八学生公寓、第三学生食堂、医学实训楼等,总建筑面积16.58万平方米;投入1亿添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亿元以上;生均图书达到100册以上;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学校大数据中心,交互型智慧教室30间左右,多媒体教室300间以上,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以上,3D数字博物馆2个;将附属医院打造成现代智慧实习实训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完成附属医院老住院大楼提质改造及颐养康复中心建设。
(责任部门:总务处、计划财务处、教务处、资产管理处、图书馆、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
7.科研与社会服务。立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以上课题40项、市厅级课题240项、校级课题170项;科研项目主持人达到专任教师的30%以上,参与项目研究的人员达到专任教师的80%以上;培养9名科研创新领军人才,形成9个科研创新团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篇以上;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5项;取得专利4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5项以上,且转化率不低于15%;横向课题年均立项8项以上,进校经费500万元以上;推广出售各类种苗500万株,带动200户农民致富;年均非学历教育培训4万人次以上,其中技能鉴定培训30000人次以上,培训进校经费2000万以上;青年志愿者开展科技、文化等各类服务不少于10000人次。按照“三年翻一番,五年成三甲”的总目标,到2025年,附属医院实现年门诊量达到25万人次;开放床位900张,病床使用率达到80%以上,出院人次达到2.6万,病人满意度95%以上。
(责任部门:科技产业处、教务处、计划财务处、继续教育学院、团委、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实习农场)
8.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以上,年招收学生50人以上;获得招收留学生资质,在校留学生规模20人以上;援外培训200人次以上;引进和输出专业教学标准1个以上,建设1门以上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课程,合作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等资源20个以上,输出课程10门以上;合作建设境外技能培训基地1个;开展国(境)外学历提升项目,“专升本”学历教育学生达50人以上;教师短期培训与中长期海外留学比例达到10%和2%;为涉外中资企业输送毕业生100人以上。
(责任部门:组织人事部、国际交流学院、教务处)
9.办学效益。每年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6000人左右,学生在国家级大赛中获二等奖以上奖项10项以上。学校办学总收入年逐年增长,教师收入稳步提高。
(责任部门:就业处、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计划财务处、各二级学院)
三、重点建设任务与举措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夯实育人政治基础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 “一岗双责”,切实落实纪委监督责任,加强监督执纪力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问责追责,制定出台学校领导班子党建责任清单。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清廉学校”建设,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严格执行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严肃领导班子的政治生活制度和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修订学校章程,健全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责任部门: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部、宣传统战部、纪委监察室、各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
2.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并贯通于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中,推进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强化考核督办,切实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打造“一院一品”育人品牌项目,深入推进实践育人、资助育人。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持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积极推进“易班”网建设。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创建2个省级以上名辅导员工作室。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品牌,提升文化育人水平。努力创建省级“三全育人”示范校。
(责任部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思政部、各二级学院)
3.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实现二级学院“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全覆盖,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年度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实行基层党建工作月报制度。大力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力争创建省级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培育省级以上“双带头人”标兵2名、优秀党务工作示范岗2个、青年教工党员示范岗5个。
(责任部门:组织人事部、宣传统战部、党政办公室、各党支部)
(二)实施提质培优工程,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1.聚焦立德树人,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坚持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让理论课堂“优”起来,让实践课堂“活”起来,让线上课堂“实”起来,全力打造思政教育“永职”样板。二是制定好“十四五”学生成长发展规划,引导学生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完善体育、心理健康、劳动、美育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群众体育、体育竞赛活动,完成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美育素养和劳动技能。三是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为全国职业院校提供思政教育资源和模式。力争创建国家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1个、思政教育案例4个、德育特色案例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堂3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1个;建成省级以上思政教育项目10个、人文素质教育项目10个。
(责任部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思政部、各二级学院)
2.突出标准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专业达到20个,参与开发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考证标准20个,毕业生中级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取证率达到100%。积极探索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改革、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和弹性学制人才培养试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学生毕业标准要求,分类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分类组织教学;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及配套制度,分类实施管理。全面修订专业建设标准。依托诊改平台,完善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实习等教学、评价、管理标准,科学设定质控点及标准值、预警值。校企合作打造“书证融通”特色课程标准,力争立项省级优质教育教学标准3-5个、课程标准15个。
(责任部门:教务处、质量监督处、各二级学院)
3.提升培养质量,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推动教师队伍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制度,完善教师考核管理机制,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和专业服务能力。加强结构化教学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重构“岗课赛证”融合课程体系。重构专业群共享的“岗课赛证”融合课程体系;建设集教学、培训考证、专业拓展、竞赛等于一体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新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以上,新建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群)教学资源库、2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每个专业群建成1个以上的校级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力争国家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奖10项以上;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奖1项以上、省级奖20项以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积极开发优质精品教材。构建科学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材建设体系,每3年修订1次教材,开发一批新形态专业教材与培训教材,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省级优秀教材20部。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丰富专业课程线上教学资源,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和整体教学环境的提升与变革。建立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改革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金课”。形成1个省级以上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责任部门:教务处、各二级学院)
4.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群结构。服务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将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建成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将医学技术专业群、健康服务专业群建成湖南省一流专业群;优先在以上一流专业群核心专业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办好新增中医学、中药学、中草药栽培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做强新增教育类专业,建设教育学院。新增专业5个,停办专业3个,专业总数保持在40个左右。
(责任部门:组织人事部、教务处、各二级学院)
5.持续稳定投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新建药用植物园,完善附属医院、实习农场、畅通驾校、永州农科园等实训基地的功能,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数达到5个以上;新建和改建综合实训室80个以上。到2025年,建成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上,实训工位数达14000个左右,实训仪器设备总值3亿元;打造2个示范性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好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个,“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以上项目获奖10项以上。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0家以上。
(责任部门: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实习农场)
(三)实施青蓝兴校工程,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1.完善机制,助推教师发展。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建立面向行管、工勤和教师的全员评价制度。健全包括学生、家长、教师、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等评价主体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实施分类评价,建立以体现岗位绩效和贡献大小为核心的分配评价机制;突出全过程评价,评价结果与评先评优、职称晋升、课酬标准等挂钩。建立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库,完善教师培养发展机制,持续推进青蓝工程,扩大老带新范围和数量。
(责任部门:组织人事部、教务处、质量监督处、各二级学院)
2.培引结合,优化队伍结构。设立人才专项基金,择优聘任一批专业群带头人、产业导师、技能大师和湖湘工匠,组建技能名师工作室20个;聘请行业领军人才,建立大师工作室20个;培养造就一批“双带头人”和“四有”好教师,培养2名芙蓉学者。鼓励青年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每年选派20名教师在企业顶岗;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数量达到400名;新建1个省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考核认定,专业专任“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0%以上;培养专业领军人才3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0人,力争45岁以下硕士/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55%。
(责任部门:组织人事部、教务处、各二级学院)
3.强化服务,提升科研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培养基地作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立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以上课题40项、市厅级课题240项、校级课题170项;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以上;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以上,省市级科研成果奖30项以上;年均横向服务项目8项以上,进校经费500万元以上;取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且转化率不低于15%;力争与龙头企业联合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1个,开发建设5个以上高水平高质量师资培训项目,为区域乃至全国同类职业院校提供高水平师资培训服务。
(责任部门:科技产业处、教务处、各二级学院)
(四)实施双创教育工程,提高就业创业质量
1.完善招生制度,提升生源质量。借助职教集团平台,扩大招收中职生比例,实现生源质量稳中有升、生源结构日趋合理。完善招生制度与措施,改革“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办法,扩大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比例,提高学生报考率和报到率。录取全日制本专科新生保持6000人/年,新生报到率达到95%以上。
(责任部门:招生处)
2.加大双创投入,提高双创效率。建立有湖南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自主创业率达到4%左右。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年获奖项目10项以上。
(责任部门:创新创业学院)
3.强化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新设立各院(部)就业招聘推荐服务平台,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就业满意率均进入全省高职院校30%以内,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5%以上。
(责任部门:就业处)
(五)实施提质赋能工程,完善学校治理体系
1.优化治理结构。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优化“党委集体领导、校长行政治理、教授学术治学、师生民主管理、社会监督评价”的“五位一体”治理结构。赋予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人财物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形成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潜能释放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构建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形成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共建共享、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办学模式。
(责任部门:党政办公室、各部门、各二级学院)
2.健全治理体系。建立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完善理事会章程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全面推进校级领导联系二级学院、中层干部轮流值班,推行一线工作法。强化教育阳光大厅职能,实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深化一站式服务。
(责任部门:发展规划处、各部门、各二级学院)
3.深化各项改革。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职能;推进人事改革,定编定岗定责,严控行管人员编制;推进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挂钩,建立向一线教师、重点岗位倾斜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强化数据思维,完善智能化管理平台,提升现代管理水平。
(责任部门:组织人事部、各部门)
4.持续推进诊改。全面推进评价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即时反馈机制,积极推进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责任部门:质量监督处、发展规划处、各部门、各二级学院)
(六)实施服务发展工程,创新科技服务平台
1.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筹建永州职业农民大学(培训),做大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做优智能制造、建筑工程专业群,组建产业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做强健康服务、医学技术专业群,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做特信息技术、商贸管理和教育专业群服务“教育强国”“数字永州”建设;政校企协同建好永州市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网安永州”建设;借助大南岭文化旅游协同创新中心,服务区域旅游产业开发。到2025年,力争本地生源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到50%以上。
(责任部门:组织人事部、教务处、继续教育学院、武装保卫部、就业处、各二级学院)
2.打造产教融合平台。遴选建设省级产教融合项目30个;支持校企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产品)开发推广与服务中心、地方与行业智库3个;申报省级以上企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2个;推进二级院校与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力争建成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搭建30个教师工作站;利用柔性引进的办法建立女书遗产传承大师工作室、中医大师工作室各1个;建成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形式产业学院4个;建设5个校级和省级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专业;联合本地县(区)建设旅游专业省级产教融合型县(区)1个;建构一批珍贵中药栽培规程和标准;建好医学影像远程诊断服务平台。校地进一步合作,建好药食两用植物脱毒快繁协同创新中心和永州植物种苗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
(责任部门:教务处、科技产业处、各二级学院)
3.建好区域培训基地。以湖南现代畜牧职教集团和永州职教集团为载体,扩大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医卫人员、退役军人、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贫困劳动力和退役运动员的培训规模。到2025年,建设18个示范社区/乡村学校,为10000名以上的社区居民建立学分银行;开发国家级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3门,打造1个国家级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年均培训社会人才达到10000人次以上,研发选育适宜永州地区栽培的油茶、柑橘、生姜等新品种达到20个,推广各类经济作物达到20万亩。
(责任部门:教务处、继续教育学院、科技产业处、各二级学院)
4.凸显示范引领作用。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10所。实施中高职贯通,面向中西部地区年招生1500人以上。开展教师省培国培、送培到校等师资培训项目,年均培训职业院校教师200人次;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等培训2000人次。
(责任部门:招生处、教务处、继续教育学院)
(七)实施对外交流工程,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1、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体制机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双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国际化理念与显现度、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科研国际化等特色项目为重要参数的国际化目标责任管理体系。探索技术服务与科研国际化合作机制,助力“湘企出海”“湘品出境”,为涉外中资企业输出毕业生100人以上。建成1个国内领先的介护实验室,实现与国外5-6所知名高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合作建设境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个,开展国(境)外学历提升项目,“专升本”学历教育学生50人以上。
(责任部门:国际交流学院、教务处)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出台《国际化师资选拔及培养管理办法》《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办法<细则>》,内培外引结合,打造一支以硕士以上、英语口语能力娴熟的中方教师为主、外籍高水平专业教师为辅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教师短期与中长期海外留学与培训比例分别不低于10%和2%。
(责任部门:国际交流学院、组织人事部、教务处)
3.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推进学科专业国际认证;打造全面立体的学生海外访学体系,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加大校际交流项目力度,不断扩大校际交换生的数量;着力发展境外办学项目,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以上,年招收学生50人以上;获得招收留学生资质,在校留学生规模达20人;引进和输出专业教学标准1个以上,引入课程10门以上;建设1门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课程,合作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等资源20个以上,输出课程10门以上。
(责任部门:国际交流学院、教务处、各二级学院)
(八)实施文化品牌工程,创建五化文明校园
1.以“三A”级景区建设为标准,打造生态化、智能化校园。着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完善生态校园基础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本部二期工程,因地制宜打造人文景观,突出校园环境人文内涵,建设一批富有时代气息、永州特色、学校特征的标志性文化景点。落实《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努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建设。成立档案馆和二级学院档案室,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依托大数据中心,健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建设节约型校园。强化学校形象建设。开展校园主要建筑和景观命名活动,新建并合理配置人物雕塑和象征性雕塑;建设红色文化雕塑园、如琴湖文化长廊、朗读亭等供师生休闲、学习设施,争创省级书香校园。
(责任部门:宣传统战部、总务处、资产管理处、图书馆、各二级学院)
2.以建设校园文化阵地为重点,打造协同化、标准化校园。规范建设学校官网、公众号、广播台、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实施文化精品传播工程,协同创新文艺作品、文艺晚会、文体活动等文化产品。分类规范教室、实验实训室等设置形式和标准。规范设计校训、校徽、校旗等校园精神文化符号,开展校歌征集活动,做好学校形象宣传片的录制。打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运动会开闭幕式、重温入党誓词等常态化、标准化仪式,推动行为文化形成。统一对外交流用品、文件、课件、广告宣传等制作标准,规范使用校训、校徽、校歌、校旗等文化符号。深入挖掘学校办学历史底蕴和丰富办学成果,不断凝练具有个性、反映永职人精神面貌和高尚追求的精神文化;开展学校精神、文化、一训三风等学习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坚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充分发挥工会、女工委、妇委会等职能,协同创建省级文明校园。
(责任部门:宣传统战部、总务处、工会)
3.以培育校园文化品牌为抓手,打造特色化文化校园。以文化育人精品培育建设项目为抓手,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持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建设,打造“经典诵读活动”文化品牌;重点打造瑶族长鼓舞、渔鼓、女书等地方文化特色学生社团,推进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品牌;做大永职文化大讲坛,提升师生文化品味和修养。高标准建好校史馆,发挥校史育人功能。
(责任部门:宣传统战部、团委、各二级学院)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其他校级领导任副组长,校内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规划的发布、解释、调整和任务分解、动员部署、总体实施、督查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建设、科研服务、治理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国际合作等工作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各职能处室和院(部)为责任单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二)细化任务落实
明确建立各专项规划、部门(学院)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编制线上线下衔接、汇审及专家论证机制,并将其纳入学校规划体系管理;细化规划年度建设任务,落实建设规划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动规划标准化和数字化,利用平台实现规划的全流程管理,保障“十四五”规划有效落地;明确建立“十四五”规划的评估监测机制,由发展规划处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优化建设任务,推进规划有序实施;各工作小组和校内各单位围绕规划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并负责规划中业务范围内各项目的组织实施与评估检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优化经费保障
为确保各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主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多渠道筹措办学建设资金。二是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足额兑现生均经费,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加快收回学校土地处置款,筹措更多建设资金。三是要尽力争取国家专项建设经费、财政性补贴等各种财政投入。四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以校友会为平台,争取行业企业合作办学。五是进一步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六是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四)固化政策支持
要实现学校“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更需要获得省教育厅、市政府充分认可和政策支持。一是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保障。将学校建设任务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和具体的项目计划,落实并扩大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缺专业自主招生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二是争取学校举办单位的政策保障。出台有利于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和举措。三是完善学校各类保障制度。适时修订学校章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骨干教师培养、人事制度改革、学生素质提升等相关政策保障。四是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依法保障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法制在学校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使各项工作依法有序运行,促进学校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