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让百姓幸福安康的战略布局
发布时间:2015-10-23 浏览次数:

“四个全面”,让百姓

幸福安康的战略布局

永轩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它的提出,更加完整地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和理论武器,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广大普通老百姓幸福安康的战略布局。

从内容上看,“四个全面”所涉及的领域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年翻一番。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放在同等的位置,应当说是前所未有的,对大幅度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们不再担心GDP快速增长却不能带来生活水准的同步提高。又如强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人们还依然有许多的不如意,比如住房、就学、就业、养老、看病等等问题,尤其是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发展水平等等,都离人们的普遍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全面提高,因此也都成了全面小康的主要内容。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如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事关民生的许多经济体制问题进生了科学的部署,改革项目达300多项,这些项目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大范围的改革,一定能大大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又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文化到现代文化,从儒、释、道、诸子百家到诗、词、歌、赋等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融入了血脉,浸入了骨髓。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与日俱增。今天的老百姓,其需求层次不断上升。而全面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正是顺应了人们这一客观需求,力求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部署了六个大的方面。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让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同样是保障老百姓幸福生活的根本大法,有了它,国家大事就有了保障,老百姓生活也就有了安全感。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三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基础,没有司法正义社会正义就无从谈起,老百姓也就无法快乐幸福地生活,因此提高司法公信力是让老百姓幸福安康的重要一环。四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依法治国离不开法治文化的熏淘,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形成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有了良好的法治氛围,人们才能真切感受生活的幸福美好。五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有了公正司法的司法治队伍,老百姓才能安稳睡觉、放心生活。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六大方面,项项针砭时弊,无不利于老百姓安身立命、追求幸福生活。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只有党的强有力领导,才能让人们有了主心骨。如何才能从严治党,从而保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呢?以习近平国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落实从严治党的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守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的规律”等八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制度上、组织上、行动上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以人民的利益为已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与人民血肉相联、休戚与共,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老百姓利益的最大化、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

从作用上看,“四个全面”是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的金钥匙。

第一、“四个全面”是党对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开启了新思路。

“四个全面”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其总源头,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是姊妹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也就是说,“四个全面”是从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十八大精神的延伸、丰富和发展,它继承了党的战略思想和理论,又是对新的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当前正在指引着我们新的伟大实践。

这样的伟大实践,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为“四个全面”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建国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开始,经历了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等艰辛历程走上了全面小康建设之路;从建国初的三大改造开始,经历了对自身制度的反复调整和完善,走上了全面改革之路;从建国初颁布《共同纲领》代行宪法职能开始,经历了一次次从“人治”到“法治”的不断探索,走上了全面法治之路;从进北京城“赶考”开始,经历了无数次加强党的建设的大考,走上了全面从严治党之路。可以说,没有过去的成功探索,就没有今天的“四个全面”。因此“四个全面”并非空中楼阁,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过去探索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探索、继承和发展,始终围绕一个目标: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开启了人民幸福生活的新思路。

第二、“四个全面”开辟了党对治国理政认识的新境界,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找到了新办法。

尽管“四个全面”讲的内容各不相同,分属不同的工作范围和领域,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四个全面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整体,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围绕实际目标如何改革、怎样治国、怎样管党的问题,“四个全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党对治国理政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我们知道,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后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又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四个全面”尽管是立足当前提出来的,但每一个“全面”都与这个目标息息相关。全面小康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一步”,走好了这一步,亿万人民的生活才能幸福美满;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一招”,用好了这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全面法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压舱石”,压得住压得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火车头”,有了这个火车头的引领,中华民族的复兴、“两个百年”的目标才会实现得更稳更快。这可以说是找到了创造人们幸福生活的新方法、新措施。

第三、“四个全面”提出了党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新要求,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开辟了新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330多项重要的改革任务,四中全会确定了190项改革任务。三中全会着力解决的是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弊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中全会着力解决的是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如何找到新路径、新方法,实现新作为,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开辟新途径,是最紧要最现实的课题。而“四个全面”就为解答好这个课题提供了“金钥匙”。全面小康,呼应了新常态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为经济社会发展在“爬坡过坎”中增添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呼应了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在“涉滩过隘”中带来新红利。全面依法治国,呼应了新常态下“国家治理”的新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走上法治轨道提供新支撑。全面从严治党,呼应了新常态下“人心向背”的大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在攻坚克难中聚集新能量。四个全面的总和,实际上就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开辟了新途径。

从实践上看,“四个全面”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四个全面”作为总体战略布局,提出来的时间虽然还不长,大多是十八大前后,但就是这短短的一二年时间,却让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新的可喜变化。

第一,全面小康步伐加快,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多。小康社会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世纪末,我国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不过这种基本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因此,进入新的世纪,我们在基本小康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建设”到“建成”,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体现了党的决心和信心。事实上,人们也享受到了强力推进小康的丰硕成果。从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四个全面”,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世界第六,到2010年短短五年间上升到第二位,而且当年只超过日本一点点。可三年后,我们远远地把日本甩在了后面,目前日本的经济总量不及中国的一半,发展之速令世界震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国力的增强,也在不断提升,吃穿住行社会保障等等民生问题,都发生了根本的好转,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深深地感受得到。

第二,全面改革有效推进,老百姓的满意程度增加更快。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全会以后,仅仅几年时间,各项改革措施相继推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六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许许多多的改革措施直面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如果说,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吹响了改革的号角,老百姓也尝到了甜头,那么三十多年后的全面改革,更是吹响了改革的集结号,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

我们知道,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的确累积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许多以前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今天却成了棘手的难题,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爬坡过坎的难度不断增大。但无论怎样,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从容与镇定,始终值得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频频点赞。更为难得的是,在这涉险滩趟激流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利益丝毫没有损失,相反,通过一件件一桩桩的改革措施,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成果,看到了信心和希望,改革的呼声更高,改革的积极性更大,人民的满意度更高。

第三,依法治国深入人心、老百姓的幸福安康保障更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也是历史以来我党首次把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全会主题。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人治文化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中国共产党从建国开始就着手改变这种状况,坚实地推进从人治走向法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法治的步子越迈越大。从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理政目标,到1999年第一次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从提出口号,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部署安排;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法治的内容在一步步科学化、具体化,一步步与人们安身立命的方方面面密不可分。四中全会190多项的具体改革措施,大到治国理念,小到立案登记办法,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都在法治的视野中审视,使人们看到了依法治国的理想前景,看到了中央的决心和担当。从全会召开到今天一年时间不到,许多的改革措施就陆续到位,人们在感叹中央办事的雷厉风行之余,更深切感觉到了法治带来的社会效果与自身福利。

第四,从严治党赢得赞誉,老百姓的发家致富信心更足。近年来,党内出现的作风问题、腐败问题,在国内外影响极坏,悲观者,摇头浩叹,似乎积重难返,无力回天!可仅仅几年时间,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发出号召,全党上下闻风而动。“八项规定”,从一发布就真抓实干,人们重新看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诚笑脸,重新听到了为民解难的悦耳笑声。腐败问题,曾经成为街谈巷议的主题,忧国忧党者心急如焚,为党的前途担惊受怕,亡党亡国的议论不绝于耳。可党的十八大后两年多时间,反腐利剑频频出手,大老虎纷纷落马,小苍蝇惶惶不可终日,高唱腐败不可治的忧党忧国之士,逐步展开了笑颜。当然,这还只是初步的成果。全面从严治党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利好,有了党的肌体健康纯洁,人们就有了希望,老百姓的发家致富就更有了底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