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灵港湾 > 正文

心灵氧吧||新的一天,拒绝躺平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4-14 】

当“躺平”逐渐成为大部分青少年的生活态度,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等毒鸡汤渗入到青少年现实用语中......一时间,“丧文化”成为了社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你可曾在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你可曾在面对力所能及的任务时也不愿承担?你可曾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无论如何能力,也无法获得成功?

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而深陷于这种无助感的我们又该如何自救?本期就和我们小编一起走进“习得性无助”。

新的一天,拒绝躺平!

“习得性无助”的由来

 

塞里格曼等动物学习研究者,他们曾用狗做过下述实验:将狗关在一个笼子中,给狗施加许多使之痛苦而又无法逃避的电击。然后将这些狗关在放有隔板隔开的双间笼子里,电击时,只要跳过隔板到另一间便可逃避电击。可是这些狗身处容易逃避的环境,却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宁愿坐着不动,忍受电击。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先前不可逃避的电击经历导致了它们后来行为的无能,使它们只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不会凭自己的力量逃脱受损伤的环境。塞里格曼把这一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

 

在动物身上发现这一现象后,心理学家们又对人进行了类似实验,以探明人类是否也存在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他们将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控制噪音组。即让实验对象受到大声噪音刺激,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按杠杆使噪音停止。第二组是不可控制噪音组。即让实验对象受到大声噪音刺激,但是无法中止噪音。在随后的实验情境中,所有组的实验对象都能很容易地通过移动杠杆中止噪音。结果研究者发现,第一组很容易地学会了中止噪音,而第二组只会消极被动地接受噪音,不去做任何尝试。这说明,人类也存在着这种无助的反应。因此,早期的研究者把习得性无助解释为:对人和动物施加不可控事件之后,他们学会了不可控事件是不依赖于自主反应的,要想逃避不可控事件是不可能的。这种学习是一种无助的期望,被广泛地泛化到新情境之中。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

 

1、成就动机水平低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同学,对失败后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后的满足。

2、自我意识消极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对自己周围人或物的认识。自我意识消极的同学对自己的认识总是模糊,消极的,不健康的。容易陷入自卑,自我失控的误区,无法正视自己。

3、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低的同学总是怀疑自己的完成任务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面对挫折无能为力。

3、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低的同学总是怀疑自己的完成任务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面对挫折无能为力。

3、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低的同学总是怀疑自己的完成任务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面对挫折无能为力。

“习得性无助”的应对措施

 

1、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家马尔慈说过: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人的自我意象就是电脑程序。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产生沮丧等消极情绪。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你就能斗志昂扬,无往而不利。

2、恰当的成败归因

个体对自己的成败归因一般有三个维度:内在和外在,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若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可控因素),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不稳定因素),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只有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和努力程度不够等不稳定因素时,我们才能够更加努力。

部分文字来源于余鹏《关于习得性无助的解释与教育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