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灵港湾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自卑心理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3-30 】

一、案例简介

郑某,女,系我院19级学生,该生平时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自卑缺乏自信,在其QQ说说半夜里转发了一些网络丧文。在第一次宣传国家助学金申请时没有提交申请,经过大数据比对发现其为建档立卡户并通过和家长和室友了解了她的平时消费情况,证实她是因为来自某农村家中,爷爷奶奶年迈体弱多病,父亲有智力残疾,三个弟妹都在读书,母亲一个人承担家庭济困难而产生自卑心态。

二、育人过程

鉴于该生的情况,作为她的辅导员,我感到该生的问题需要耐心处理,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参观学院励志宣传栏、参加学校励志成才宣讲活动,并通过政策解读,帮助该生减轻思想包袱,走出心理困境。

1.政策解读,减轻思想包袱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对国家资助政策中奖、贷、勤、补、减多项措施的助学体系进行解读,并单独找学生进一步解释了我们国家对各阶段学生的资助政策“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庄严承诺,经过引导该生正确认识自己家庭经济状况,放下包袱决定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开了学籍证明回家申请雨露计划;主动申请了勤工助学岗位。

2. 多方关怀,帮助成长成才

通过朋辈辅导,让班上与之玩的较好的班干部、该生平日里接触的较多的同学以及寝室玩的较好的室友,在学习上、生活生和人际关系上给予帮助,帮助该生走出困境。通过介绍该生在校勤工助学,让该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在解决该生日常生活压力的同时,也很好地保护了该生的自尊心;在政策上通过对学校相应的奖助学金的介绍及帮助,让该生充分感受到国家、学校、学院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关心和关爱。

三、育人成效

在经过励志教育主题的班会、参观学院励志宣传栏、参加学校励志成才宣讲活动学习之后,该生各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学和我都欣喜的看到了该生变得自信了,积极主动的与人交流,还主动的问我要考教师资格证的复习资料说以后想回家乡做一名老师。

四、经验总结

针对心理敏感、自尊心较强的贫困生,我们要在工作中要做到:

一是,将资助政策的精准宣传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把握好新生入学时间节点,做好资助相关政策和文件、生源地贷款的精准宣传服务工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与政策宣传工作相结合,引导贫困生树立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是,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关注认定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心理健康成长。

三是,要把奖助学金的发放精准与培养奋斗精神、感恩教育相结合。营造良性竞争的评选环境,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知恩图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社会、国家,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家国情怀。四是,把勤工俭学与自立自强教育相结合。将勤工俭学与贫困生专业相结合,多样化发展兼职岗位与形式,拓展勤工俭学新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立自强精神,激发奋斗热情。五是,将助学贷款过程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在助贷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利用新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五、育人启示

这一案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就需要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同时进行,既要帮助贫困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要从心理上让他们摆脱阴影,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需要长期探索。

一、合理利用国家助学体系,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解决贫困生上大学的问题,国家在高校设立了奖、贷、勤、补、减多项措施的助学体系,如何用好这个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是高校辅导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辅导员必须深入仔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最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帮助;其次,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获得的资助,有计划地将其用于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讲究吃穿,与同学比阔气。

二、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物质困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起信心。首先,要加强对贫困生自尊、自强、自立、自爱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投资,作为已经是成人的大学生有为这种投资付出的责任;苦难和逆境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磨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要让学生认识到,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一个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着坚强意志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对贫困生进行有关挫折感、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以坦然豁达的心态面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