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1年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临床医学
专业代码:520101K
二、入学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一)服务面向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服务面向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综合性民营医院等从事临床医疗、全科医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健康教育等。(具体见表1)。
表1: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职业和主要岗位类别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 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群 (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
医 药 卫 生大类 (52) |
临床医学类 (5201) |
卫生 (84) |
全 科 医 师 (2-05-01-19) 乡 村 医 生 (2-05-09-00) |
临床医疗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
执业证书: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证、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证 行业证书:健康管理师 1+X证书:药品购销 |
(二)职业发展路径
图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职业发展路径
(三)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主要面向县级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综合性民营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和卫生行政管理等工作。(具体见表2)。
表2: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岗位能力分析
职业 岗位 |
典型 工作任务 |
职业能力要求 |
对应职业 能力课程 |
所需职业 资格证书 |
临床医疗 |
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疾病诊断、病历书写、医嘱制定、危重病人抢救、疾病治疗、心理治疗、疗效观察 |
获取病史的能力; 对常见病、多发病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及诊断的能力; 拟定疾病诊疗计划的能力; 能够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治疗,危重病人进行抢救的能力。 |
药理学 诊断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传染病学 皮肤性病学 急诊医学 中医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 预防医学 全科医学概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 中医适宜技术 |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 健康管理师 |
社区卫生服务 |
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家庭病床、社区与上级医院之间双向转诊; 社区常见病、慢性病防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传染病管理; 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上门访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残疾人保健; 个人、家庭健康教育;卫生法规、卫生公德、社区常见病知识宣讲及健康指导、电话咨询; 孕产妇健康服务、新生儿访视、计划生育措施指导、性传播疾病的防治技术。 |
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医疗和双向转诊的能力; 对常见病、慢性病、传染病等进行预防的能力; 对社区居民进行保健指导的能力; 对社区居民进行卫生知识宣讲和健康指导的能力; 对社区居民进行计划生育指导的能力。 |
药理学 诊断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传染病学 预防医学 中医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 全科医学概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 中医适宜技术 |
健康管理师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 |
药品营销员、管理员、咨询师(医药公司、药店、药房) |
从事药品咨询、销售工作 |
具有正确采购、销售药品的能力; 具有为人群提供药事服务的能力。 |
卫生法律法规 药理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
药品购销 (1+X证书)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初步具有临床医疗、公共卫生、自主学习和沟通交流等能力;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基层基本医疗、全科医师、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
(3)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4)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5)掌握预防医学、急诊医学和社区医学的基本知识;
(6)掌握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知识;
(7)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
(8)熟悉全科医学基本知识、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与服务模式、全科医师的临床诊疗策略;
(9)熟悉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和中医中药知识。
3.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含英语读说听写能力);
(3)具有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4)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5)具有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医疗实践的能力;
(6)具有对内、外、妇、儿、传等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7)能够对基层常见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初步处理和正确转诊;
(8)能够进行基本诊疗技术操作、合理使用临床常用药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卫生适宜技术服务等;
(9)能够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日常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10)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实施人文关怀;
(11)具有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能用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顶岗实习、专业群课程。践行专业课程、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相融合的课程设置理念,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建设,实现“课岗证”融合及“1+X”书证衔接和融通。同时,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含专业技能抽考)、毕业设计、毕业(跟岗)实习贯通到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过程之中,秉承德技并修、书证融通原则,构建“岗证课能”融合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图2: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示意图
1.公共基础课程:思政基础、思政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军事技能、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大学美育、大学生入学教育等课程。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律法规等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药理学、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等课程。
(3)专业拓展课或实践课:中医学基础、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适宜技术、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课程。
3.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程:顶岗实习指导(限选)、公共关系与礼仪、大学生安全文化、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公共选修课限选1门,任选2门,至少取得5学分方可毕业。
(2)专业选修课程:全科医学概论(限选)、眼耳鼻喉口腔科学(限选)、传染病学(限选)、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限选)、康复医学、医患沟通、基础护理技术、健康管理师、药品购销(1+X)、皮肤性病学、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专业选修课限选4门,任选3门,学生毕业前最低选修14学分。
4.顶岗实习:毕业(跟岗)实习。
5.专业群课程:面向健康服务专业群开设的通用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毕业设计。
各课程设置情况(见表3至表7)。
表3:公共基础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思政基础 |
1 |
4 |
48 |
3 |
考试 |
8/40 |
16.7% |
思政概论 |
2 |
4 |
64 |
4 |
考试 |
10/54 |
15.6% |
形势与政策 |
1/2 |
4 |
16 |
1 |
考查 |
0/16 |
0% |
大学语文 |
1 |
2 |
32 |
2 |
考查 |
8/24 |
25.0% |
大学英语 |
1/2 |
4/4 |
128 |
8 |
考试 |
32/96 |
25.0% |
体育 |
1-4 |
1/2/2/2 |
108 |
6 |
考查 |
96/12 |
88.9% |
信息技术 |
1 |
4 |
64 |
4 |
考查 |
32/32 |
50.0% |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
1/4 |
1/1 |
32 |
2 |
考查 |
12/20 |
37.5% |
创业基础 |
2 |
2 |
32 |
2 |
考查 |
12/20 |
37.5% |
军事技能 |
1 |
2W |
112 |
2 |
考查 |
112/0 |
100% |
军事理论 |
2 |
2 |
36 |
2 |
考查 |
0/36 |
0%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1 |
2 |
32 |
2 |
考查 |
6/26 |
18.8% |
劳动教育 |
1/2 |
1 |
34 |
2 |
考查 |
18/16 |
52.9% |
大学美育 |
2 |
2 |
32 |
2 |
考查 |
8/24 |
25.0% |
大学生入学教育 |
1 |
2W |
16 |
1 |
考查 |
4/12 |
25.0% |
表4:专业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人体解剖学 |
1 |
5 |
80 |
5 |
考试 |
24/56 |
30.0%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1 |
2 |
32 |
2 |
考查 |
8/24 |
25.0% |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 |
1 |
1 |
16 |
1 |
考查 |
4/12 |
25.0% |
生物化学 |
1 |
3 |
48 |
3 |
考试 |
10/38 |
20.8% |
生理学 |
2 |
3 |
54 |
3 |
考试 |
12/42 |
22.2%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
2 |
3 |
54 |
3 |
考查 |
12/42 |
22.2% |
病理学 |
2 |
3 |
54 |
3 |
考试 |
12/42 |
22.2% |
医学心理学 |
2 |
1 |
18 |
1 |
考查 |
4/14 |
22.2% |
卫生法律法规 |
3 |
1 |
18 |
1 |
考查 |
6/12 |
33.3% |
药理学 |
2 |
3 |
54 |
3 |
考试 |
8/46 |
14.8% |
诊断学 |
3 |
6 |
108 |
6 |
考试 |
38/70 |
35.2% |
外科学 |
3/4 |
3/3 |
102 |
6 |
考试 |
30/72 |
29.4% |
内科学 |
3/4 |
3/3 |
102 |
6 |
考试 |
24/78 |
23.5% |
儿科学 |
3 |
3 |
54 |
3 |
考试 |
8/46 |
14.8% |
妇产科学 |
4 |
4 |
54 |
3 |
考试 |
10/44 |
18.5%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 |
4 |
3 |
48 |
3 |
考试 |
12/36 |
25.0% |
中医学基础 |
3 |
2 |
36 |
2 |
考查 |
8/28 |
22.2% |
急诊医学 |
4 |
1 |
16 |
1 |
考查 |
8/8 |
50.0% |
预防医学 |
3 |
2 |
36 |
2 |
考查 |
6/30 |
16.7% |
中医适宜技术 |
4 |
2 |
32 |
2 |
考查 |
16/16 |
50.0% |
专业技能综合实训 |
4 |
2w |
60 |
2 |
考试 |
60/0 |
100% |
毕业设计 |
6 |
2w |
60 |
4 |
考试 |
60/0 |
100% |
表5:公共选修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顶岗实习指导 |
4 |
1 |
16 |
1 |
考查 |
0/16 |
0% |
公共关系与礼仪 |
3 |
2 |
36 |
2 |
考查(任选1门) |
16/20 |
44.4% |
大学生安全文化 |
美术欣赏 |
3 |
2 |
36 |
2 |
考查(任选1门) |
18/18 |
50.0% |
音乐欣赏 |
表6:专业选修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全科医学概论 |
4 |
2 |
32 |
2 |
考查 |
8/24 |
25.0% |
眼耳鼻喉口腔科学 |
3 |
2 |
36 |
2 |
考查 |
6/30 |
16.7% |
传染病学 |
4 |
2 |
32 |
2 |
考查 |
4/28 |
12.5% |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 |
4 |
3 |
48 |
3 |
考查 |
16/32 |
33.3% |
康复医学 |
4 |
2 |
32 |
2 |
考查(任选1门) |
8/24 |
25.0% |
医患沟通 |
基础护理技术 |
健康管理师 |
3 |
2 |
32 |
2 |
考查(任选1门) |
16/16 |
50.0% |
药品购销 |
皮肤性病学 |
4 |
1 |
16 |
1 |
考查(任选1门) |
4/12 |
25.0% |
医学科研方法 |
表7:顶岗实习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毕业(跟岗)实习 |
5/6 |
20 |
760 |
38 |
考试 |
760/0 |
100% |
(二)课程简介
公共基础课程简介
1、思政理论课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政基础》 48 学时(理论 40 学时、实践8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面向当代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人生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和法治思想教育等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涵盖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大任,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意义的人,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要求。
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为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教资格条件,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本课程教学应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和团队攻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简称《思政概论》 64学时(理论54学时、实践10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教学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阐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指导意义和历史地位;系统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任务、总布局、战略部署和根本保证;深刻阐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原则上应为中共党员,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本课程教学应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和团队攻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
(3)《形势与政策》 16学时(理论),第一学期8学时,开设2周;第二学期8学时,开设2周。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变化、新发展,及时准确把握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准确把握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围绕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党情、国情,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大学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具体教学内容依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定。
教学要求:要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牢牢掌握思想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性时效性,要及时反映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准确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党的大政方针。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增强大学生辨别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
2.其他公共基础课
(1)《大学语文》 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以重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引导理性思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维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为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坚持语文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三位一体的原则,突出职业素养的养成,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完成“听说读写”的有机统一,注重文化解读和情感体验,突出人文精神的建树。通过对文本字词句、思想性、艺术性的领会把握上升为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等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和阐释;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命运、传统等文化命题的深入思考和辨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其文化创新意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教学要求:本课程结合学生的特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朗读法、问题导向法、探究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与创造性。融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在强调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今后职业技能提升能力的培养。本课程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占总成绩40%(含云课堂学习10%+课堂活动15%+作业10%+课堂表现5%),终结评价占总成绩60%(期末考试60%),注重过程性与学习性投入,强调参与度评价权重,促进自主性与协作式学习。
(2)《大学英语》 128学时(理论96学时、实践32学时),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因材施教,个性发展,重视应用”为原则,以“一般要求”为指导,课程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掌握推荐词汇量。
教学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互联网、校园英语广播电台、电子课件、光盘等现代化手段,结合课堂讲解、课堂练习、课堂和课外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英语教学。考核方式:平时考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小测)+期末考核(笔试)。
(3)《体育》 108学时(理论12学时、实践96学时),第一至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于一体的教育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体育包涵的竞争、勇于挑战、直面挫折、团队意识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人重塑健康体魄,培养协作意识、沟通、创新、决策能力、吃苦耐劳具有独特作用。
主要内容:体育概述、体育与健康、高校体育、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应急处理、田径运动概述、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足球运动概述、踢球技能、接球技能、运球、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武术运动概述、武术基本功、组合练习、太极拳、健美操、瑜伽、健美运动等。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小群体学习式、发现式、技能掌握式、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主动体育等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应融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能力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今后从业、胜任工作岗位所应具有的身体素质与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实国家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4)《信息技术》64学时(理论32学时、实践3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将“信息技术”列为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信息技术》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络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收发以及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文档排版与演示等打下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内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7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建议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用项目引领,以任务驱动,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借助线上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60%。
(5)《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总共32学时,分两部分:职业发展16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就业指导16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6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能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能提高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为主旨,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了解自我、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合法利益,进而能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能了解到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差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本课程结合学生的特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还结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测试分析法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性。同时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
(6)《创业基础》 32课时(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学生能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主要内容: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学生应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掌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了解创业机会及其识别要素,了解创业风险类型以及如何防范风险,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资源获取办法,掌握创业资源管理的技巧和策略。
教学要求:课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
(7)《军事技能》 112学时(理论0学时、实践11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军事前沿信息,掌握正确的队列训练和阅兵分列式训练方法,规范学生整理内务的标准;通过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行动规范性和组织纪律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军事前沿信息、队列和体能训练、内务整理、日常管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够用即可,突出实际讲练”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一切行动听指挥为训练根本目的。本课程以学生出勤情况、参加训练完成情况、军训态度、遵守纪律情况、参加各项活动及理论学习情况、内务考试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
(8)《军事理论》 36学时(理论36学时、实践0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集中阐述中国当代国防法规、国防建设、我国武装力量、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国际战略格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了解精确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航天技术、自动化指挥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
教学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的素质。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性时效性,要及时反映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准确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党的大政方针,能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强化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
(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践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主要内容:按照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要求,基于工作和学习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按照新生乍到、察己知人、我爱交往、识别心魔、干预危机五个工作/学习模块 、11个典型工作任务/学习单元设计。
教学要求:课程以课堂活动体验为主,教师讲授、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拓展为辅,通过讨论、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等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考核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主要教学场所为多媒体教室;选用湖南省教育厅统编教材和职业院校国家规划教材;任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10)《劳动教育》分为《劳动教育(1)》、《劳动教育(2)》,共34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18学时),第一、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活动课,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主要内容:以班队、社团等形式在非教学时间开展环境保洁、社会实践、农业生产、医卫公益、仪器设备维保等劳动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劳模讲座或农业、工业生产观摩活动。
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劳动教育,是全体学生的基本权利,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学习评价以组织辅导员和相关负责人员对劳动内容和考核情况进行评价。
(11)《大学美育》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美的内涵、审美范畴、大学生与美、审美意识与心理、自然审美、社会审美、艺术审美、科技审美等。主要通过应用美学基本理论对大学生的审美活动予以指导,帮助大学生辨别现实生活、科技活动与艺术活动中的美丑。
教学要求:以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通过音视频、作品赏析等艺术审美体验着力提升大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学生平时必须按时到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综合学生平时到课率、课堂参与情况作为过程性考核占60%,期末成绩占40%。
(12)《大学生入学教育》 16学时(理论12学时、实践4学时),以讲座的形式集中2周授课,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纪律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迅速适应。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里能否顺利成长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学习成功的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学认识、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之处、高职教育、大学生消费、大学生与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大学生学习考试及大学生自我管理等内容。
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以讲座为主要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学及大学生活与学习,利用实际案例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角色转变,促进大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管理制度,培养他们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激发他们爱国爱校的集体主义观念,引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局面。
专业课程简介
1.专业基础课程
(1)《人体解剖学》 80学时(理论56学时、实践24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释常见人体变化,并推断疾病的病变原理,培养学生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考表达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实践中养成学生珍爱生命,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工作严谨、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素质。
主要内容:学习各系统的系统概念,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各局部重要器官的毗邻关系,适当了解其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选用挂图、模型、标本、多媒体教学,授课时通过播放视听教材,或自制作精美课件展示人体形态结构,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联系临床知识,讲述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常见临床疾病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采取理论、实训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评方法。理论知识考核:占60%。实训操作考试:占30%,主要考核学生对标本结构的识别能力;平时成绩:10%。根据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范围进行命题。
(2)《组织学与胚胎学》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各种细胞、组织和主要器官的光镜结构;辨认人体主要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掌握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人体胚胎早期的发生和主要器官的发生能有较系统的认识;从而为其他基础医学与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学习人体基本组织及各系统器官的细微结构,人胚早期发生以及心脏、肾脏与生殖器官的发生过程。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和体验中学习,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详细解释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清楚了解各人体主要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
(3)《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 16学时(理论12学时、实践4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的基本原则,了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等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初步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问题。
主要内容:学习与医学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群体水平认识理解生命过程,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与优生的关系及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今后继续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常见遗传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传递方式和特点。了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能够灵活运用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综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整个生命科学有一个更新的认识。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整体观。养成严谨、勤奋的学习风气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4)《生物化学》48学时(理论38学时、实践10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的分子结构、生理功能及理化性质,三大营养物(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生理意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能对分子病、维生素缺乏症及代谢病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团队协作精神,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良好作风,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工作严谨、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素质。
主要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三大营养物的代谢与调控两大模块,分别为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的结构与功能,糖、脂类、蛋白质代谢及肝中的代。授课内容重点阐述相关分子病、维生素缺乏症及代谢病的发病机制。
教学要求:本课程是医学专业基础课,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5)《生理学》 54学时(理论42学时、实践1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从而为揭示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现象打下坚实理论基础,也为学生从事医学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学习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保健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联系临床知识,讲述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常见临床疾病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结合基层临床工作要求以及后续基础课的授课需要,合理取舍生理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适当增加课程新进展,以便更好的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服务。采取理论、实训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评方法。
(6)《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54学时(理论42学时、实践1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有关疾病的发病、传播和特异性防治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如微生物学检查及免疫学诊断技术特异性诊断相关疾病;运用人工免疫方法、切断传播途径、消毒、灭菌等防治方法,为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实践中养成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周密细致的工作作风。
主要内容:学习细菌学、免疫学、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培养无菌操作的概念。学习涂片的制作、细菌的染色法,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学观察及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等。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和体验中学习,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演示;主要教学地点为教室、实训室。
(7)《病理学》 54学时(理论42学时、实践1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知识,临床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掌握病理过程病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能运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常见疾病临床表现的成因,同时具备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人文精神及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素养。
主要内容:学习疾病的基本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的联系及病理学实验方法等。学习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知识、水肿、水电解质平衡、酸碱紊乱、缺氧、休克、DIC、发热等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为临床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8)《医学心理学》 18学时(理论14学时、实践4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医学心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该课程致力于使学生应对执业医师考试对该学科的要求,并在专业教学的同时进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五方面进行组织,包括心理学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心理障碍、心理干预、病人心理与医患沟通。
教学要求:对于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生而言,该课程为学生进入临床提供了必备的心理素质训练,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具有一定的应试要求;另外该课程涵盖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潜能。综合PBL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的优势,在教学中实施小组报告法,在此基础上,综合实施案例法和实验实训。
(9)《卫生法律法规》 18学时(理论12学时、实践6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学习和识读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了解国家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本课程是以医疗行为所涉及的法律和法律问题为对象进行分析和解决的一门实用性法律知识普及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素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从事医疗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要内容:学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导下一步的临床工作。重点讲授卫生法律法规的基本理论,对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作详细讲解。
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掌握卫生法律法规的一般理论和知识及基本方法,培养出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使学生具有能辨证的分析医患活动中的法律现象和初步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专业核心课程
(1)《药理学》 54学时(理论46学时、实践8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其目的是通过药理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为学生在临床中合理用药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内容:学习各药的作用、用途、机制、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及主要不良反应,了解各类药物的新进展。了解常用拉丁文名称及处方书写格式。
教学要求:按照“做中学、练中会”的原则,确定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情境,实施项目教学。教学过程以任务为导向,完成教学任务。综合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实训设备等,多举措、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考核方式重视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采取单项与综合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能力与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建立综合的评价模式,包括成果展示、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
(2)《诊断学》 108学时(理论70学时、实践38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临床常用诊断方法和技术,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过程中,且具有活跃的临床思维和良好的医风医德。
主要内容:以社区及临床医疗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为基石选取课程内容,将《诊断学》整合为问诊与症状学、检体诊断、辅助检查、常用诊疗技术、病历书写5大教学模块,构建更能培养社区及临床医疗工作岗位上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知识体系。
教学要求:基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参照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内容进行重新选择、整合、序化,以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作为项目引导学习,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转换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操作,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及综合思维能力。利用电子模拟人进行床边教学,培养学生识别病理体征的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搭建本课程的网络平台,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立科学考核方式:阶段性考核(对应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核的三站)+期末考核(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理论考核)。
(3)《外科学》 102学时(理论72学时、实践30学时),第三、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使学生获得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常见外科疾病能作出初步诊断和处理;认识外科疾病的一般发生、发展规律,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
主要内容:外科学是一门研究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知识以及手术和手术前后处理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外科学内容包括外科学基础、手术学基础与围手术期处理和常见外科病三大模块。通过学习要基本掌握手术基础操作技术与无菌技术操作,能懂得手术病人术前术后的准备与处理,可以把握和认识临床基础疾病与常见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病例示范讨论、动物实验、参观及参加手术、观察大体标本、阅读X线片、录像和电影等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内科学》 102学时(理论78学时、实践24学时),第三、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内科九大系统常见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对常见病进行正确的诊治,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良好职业素养。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和代谢、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九大模块,讲授各系统疾病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原则及进展,重点阐述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使学生能学到较全面和系统的内科学知识。
教学要求:考核采用闭卷笔试。建立完备试题库,理论考试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适当。主观题分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两种,注重内科学临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选择题由试题库筛选,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见习带教内容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指导学生复习理论知识,以病例为中心,选择典型的病人,演示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查体、问诊、收集临床资料、诊断治疗等,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
(5)《儿科学》 54学时(理论46学时、实践8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学生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儿科疾病防治原则、儿科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较系统的儿科学理论知识及防治儿科常见病的能力,能在社区或基层医院从事医疗、预防和保健等工作。
主要内容: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特点,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以小儿生长发育为主线,将本课程整合为新生儿诊疗技术、社区儿童保健、患病儿童诊疗技术3大教学模块,按照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构建了14个学习项目,形成更能培养基层和社区卫生机构儿科临床岗位上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知识体系。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崇高的医德医风,对病人高度负责、踏实严谨的科学作风。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启发引导、PBL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技能考核、测验等进行评价。
(6)《妇产科学》 54学时(理论44学时、实践10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理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为主导的教学与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常妊娠的诊断、正常分娩的处理,熟悉常见异常妊娠、异常分娩的诊断及防治;掌握妇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和妇科常用特殊检查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临床工作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指导能力、医疗卫生管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对妇产科疾病的预防指导、诊断及治疗能力。
主要内容:本学科包括产科学和妇科学两大部分,产科学主要包括产科学基础、正常妊娠及病理妊娠、正常及异常分娩、妊娠及分娩期并发症及常用产科技术和技能;妇科学部分主要包括妇科炎症、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计划生育、女性生殖系统损伤性疾病及妇科常用操作及技能。产科学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胜任产前产后保健、产程观察及助产工作、异常分娩的处理、异常妊娠的诊断及处理工作;妇科学部分课程从妇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四个方面着手,要求学生通过对妇科学部分的学习能诊断及治疗妇科疾病,做好妇女保健工作。
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课堂的讲授效果,理论联系实践,讲清妇产科学的基础知识、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以及疾病的防治措施,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结合临床病例讨论,应用模型、电影、投影及幻灯进行直观教学,并适当介绍国内外现代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自学能力。
(7)《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 48学时(理论36学时、实践12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促进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树立起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和慢性病,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主要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基本要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居民健康建档、管理与应用;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严重精神病人、肺结核病人的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规范。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技能,提高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能力。将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树立“促进人民健康”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3.专业拓展课或实践课
(1)《中医学基础》 36学时(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初步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医学与方法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疾病的防治与康复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学习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六淫、七情内伤,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的辨证等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中药的性能、中药各论中的代表药,方剂各论中的代表方;了解针灸的适用症、手法、十四经脉的循行、常用穴位及取穴原则。
教学要求: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教学图谱、视频资料等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介绍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注意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比较,举临床应用的病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
(2)《急诊医学》 16学时(理论8学时、实践8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临床医学工作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
主要内容:通过急诊医学概论讲述,使学生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熟悉急诊医学的现状,了解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学习临床常见急诊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抢救治疗原则和措施。掌握临床常见危重症的相关理论知识,熟练常用的急救、监护技术。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心肺复苏的操作进展。
教学要求:课程紧紧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目标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强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卫生服务人员)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明确教与学的关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到临床。采取理论、实训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评方法。
(3)《预防医学》 36学时(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紧密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学习生活环境的卫生学特征及防护措施;掌握流行病的调查分析、临床应用、疾病的分布规律、防治措施,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及应用;熟悉三级预防、初级卫生保健等。
教学要求: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课程讲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中医适宜技术》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操作技术,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提升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病人的人文素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
主要内容:课程内容包括针刺类技术、灸类技术、推拿技术、刮痧技术、拔罐技术、敷熨熏浴类技术、耳穴贴压技术等。
教学要求:课程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选用项目引领、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采用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方法;实体操作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库,以习题、模拟试卷、问答、论坛等形式,与学生在课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广泛联系,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课程考核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采取理论与实践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5)《专业技能综合实训》60学时(理论0学时、实践60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操作考核项目;能够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及时处理临床工作岗位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初步具有人文关怀、爱伤观念、职业素养、职业防护等综合能力。
主要内容: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病史收集和疾病诊断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复杂临床问题时,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临床思维方式。内容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基本操作技能和医德医风等。
教学要求:教学采用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实训操作中心开展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配备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室,规范实训操作规程。考核以“注重过程考核、突出技能培养”为原则。采取综合考核形式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
(6)《毕业设计》60学时(理论0学时、实践60学时),第六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毕业设计旨在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通过毕业设计,既有利于为实习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使顶岗实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有效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主要内容:学生在“校内指导教师+医院指导教师”的双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上报选题并接受学院指导老师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成果。学生在学院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毕业设计答辩小组的安排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学生在学校统一使用的网络平台上面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及毕业设计成果,上传毕业设计答辩资料,展示毕业设计全过程。
教学要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方案设计、毕业设计成果制作等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医患沟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培育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服务等专业技能。
选修课程简介
1.公共选修课简介(限选1门,任选2门)
(1)《顶岗实习指导》16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0学时),限选课,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 顶岗实习是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和目标,做好顶岗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融为一体。
主要内容:了解顶岗实习的意义、目的和任务;实习前的教育培训;顶岗实习过程规范化管理;顶岗实习阶段目标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管理;顶岗实习生的权益保障;了解顶岗课程要求及考核评价方式;毕业设计的意义和工作要求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实习过程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养成完成实际任务后总结、思考的好习惯;为学生提供基于实习岗位,完成顶岗实习总结、毕业设计等教学关键环节的标准规范:为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教学反馈、就业、学历提升等方面提供指南。
2.专业选修课简介(限选4门,任选3门)
(1)《全科医学概论》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限选课,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理念、服务原则、全科医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服务方式和方法等,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真正理解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以及防治结合的医疗照顾新观念;懂得全科医疗服务在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功能、地位;初步认识到自己为满足国家和人民健康的需要负有相应的职责。
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全科医学概述与基本概念、全科医学的核心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全科医疗中的临床预防)、全科医疗服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等。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课前授课老师提出问题并提供有关参考书和全科医学相关网址,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参考文献,课上与教师相互沟通,达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全科医疗服务在国家卫生改革和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地位与贡献,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特征与原则及与专科医学的区别,熟悉全科医生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的内容与服务模式。
(2)《眼耳鼻喉口腔科学》 36学时(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限选课,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是阐述眼科、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疾病规律的学科。培养本专业学生,能掌握五官科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和规律,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治疗。
主要内容:学习眼耳鼻喉口腔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熟悉五官科的一般操作。
教学要求:课堂讲授实训和考试相结合。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板书、模型、图谱等,以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强化学生对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生理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讲授和实训(实验、见习),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念。
(3)《传染病学》 32学时(理论28学时、实践4学时),限选课,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传染病学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内科学和儿科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其特殊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加速控制、消灭某些重要的传染病打下基础,为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主要内容:掌握传染病的性质,传染病的概念,传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和传染病的预防等基本理论。通过传染病总论和各论的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15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传染病学教学大纲所选编的病种以国内常见病为主,病种的分类均按病原体分类为依据。运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学生应当在牢固掌握基础医学及内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内容及较常用的传染病临床工作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48学时(理论32学时、实践16学时),限选课,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考试流程、考试内容、备考方法等,并做到积极备考、诚信应考,培养学生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课程主要介绍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考试流程、考试内容、备考方法,复习相关课程的重点难点,并提炼考点。
教学要求:运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
(5)《医患沟通》 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医患沟通》是研究医患沟通现象及其基本原则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以人类的共性与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研究影响诊疗伤病和医患关系的诸多因素,探索如何以沟通医患双方相关信息来优化诊疗伤病、改善医患关系,研究如何将心理和社会因素转化为积极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推进现代医学诊治伤病和维护健康。
主要内容:本课程研究影响医患诊疗关系的诸多因素,在对沟通对象进行困境分析和认知的基础上,以心理技术为手段、以不同科室病种特点为依据、以法律原则为起点、以伦理原则为终点,从原则、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不同情境下的医患沟通进行了讲述。
教学要求:本课程需要有伦理学、普通心理学基础等先修课程;还需要与医学基础及临床课程等相关课程相结合,以期更好的理解和转化心理学知识在临床和社会学层面之间的紧密关系和现实意义。学习医患沟通学知识、了解医患沟通现象和机制,使学生认识、学会并应用沟通技术,把握医患沟通现象,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6)药品购销(1+X证书)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药品购销主要面向医药行业药品流通服务领域的药品采购、药品销售、药品营销、药品仓储、药品质量管理等岗位,主要完成医药商品购进、销售与策划、药品服务、用药指导、储运与养护、质量管理、营运管理、信息管理、经济核算等工作。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顺利通过药品购销(初级)职业资格考试,能胜任医药行业药品流通服务领域的工作。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药品购销工作,有服务意识,有奉献精神,有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药品购销(1+X证书)是从事药品购销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①顾客服务:包括了顾客接待、便民服务、投诉处理等3个学习模块、12个知识点和技能考核任务;②药品服务:包括了非处方药推介、处方药调配、用药服务等3个学习模块、13个知识点和技能考核任务;③药品购销:包括了药品购进、药品销售、售后服务等3个学习模块、13个知识点和技能考核任务;④药品储存养护:包括了药品储存、药品养护、不合格药品、退货药品的处理等3个学习模块、14个知识点和技能考核任务;⑤药品核算:包括了柜组核算、门店盘点、应收、应付结算等3个学习模块、12个知识点和技能考核任务。
教学要求:①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实操”相结合,开展理论培训、线下实操的教学模式,构建融“岗、课、证、能”于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操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按照药品购销等级标准实施教学与培训。②教学条件:理实一体化教室、药品购销实训中心、模拟大药房等。③教师配备:具备5年以上药学专业教学及企业实践经历,“双师”型教师占90%,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5。④考核评价:过程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平时学习占总成绩30%、考试占总成绩70%(过程性考核占30%+技能操作40%+综合考试30%)。取得国家1+X药品购销证书,可免修此课程并获得同等学分。
(7)《皮肤性病学》 16学时(理论12学时、实践4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皮肤性病学》是研究发生在皮肤、粘膜,以及与皮肤、粘膜相关的疾病的学科,同时也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病理变化、病程演变规律、诊断、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皮肤、粘膜常见疾病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主要内容:皮肤科学是研究皮肤病的病理表现、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皮肤病的诊断治疗的学科,学习重点结合执业助理医生考试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皮肤各层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和皮肤性病的分类。掌握常见皮肤病性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常见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知识。掌握本科外用药物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三严”的要求,即严肃制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和树立优良的学习风气;把培养学生的运用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顶岗实习简介
《毕业(跟岗)实习》760学时(理论0学时、实践760学时),第五、六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满足大众健康需求,对病人实施诊疗;巩固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医学知识与技能;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及开展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初步具有人文关怀、爱伤观念、职业素养、职业防护等综合能力。
主要内容:内科:12周;外科:9周;妇产科:4周;儿科:3周;急诊科:2周;五官科:2周;感染科:2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周。在相应临床科室学习临床操作;形成并加强临床思维;学习规范的医疗文书书写;学习本专业新技术、新理论、获取临床新知识。
教学要求:医院带教老师应具有执业资格、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工作经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带教意识;能按照实习计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指导临床实践,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学生(跟岗)实习考核成绩由医院考核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组成,考核结果填写在《实习手册》中。
(三)能力证书和职业证书
通过“岗证课能”融合培养,“育训结合、德技并修”满足广大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开展“1+X”职业技能培养,毕业后能够考取“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选考“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健康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或者药品购销(1+X证书)。
表8: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资格证及“1+X”证书一览表
序号 |
职业资格名称 |
颁证单位 |
等级 |
备注 |
1 |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 |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
必选(毕业一年后考) |
2 |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 |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
可选(毕业一年后考) |
3 |
健康管理师 |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三级 |
可选 |
4 |
药品购销 |
职业培训评价组织 |
|
可选 |
七、学时安排
(一)教学活动周进程安排表
表9:专业教学活动周进程安排表单位:周
分类 学期 |
理实一体教学 |
实践实训 |
军事技能 |
顶岗实习 |
考试 |
机动 |
合计 |
第一学期 |
16 |
|
2 |
|
1 |
1 |
20 |
第二学期 |
18 |
|
|
|
1 |
1 |
20 |
第三学期 |
18 |
|
|
|
1 |
1 |
20 |
第四学期 |
16 |
2 |
|
|
1 |
1 |
20 |
第五学期 |
|
|
|
20 |
|
|
20 |
第六学期 |
|
2 |
|
18 |
|
|
20 |
总计 |
68 |
4 |
2 |
38 |
4 |
4 |
120 |
(二)实践教学安排表
表10:实践教学安排表单位:周
序号 |
名称 |
总周数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备注 |
1 |
2 |
3 |
4 |
5 |
6 |
|
1 |
军事技能 |
2 |
2 |
|
|
|
|
|
|
2 |
专业技能综合实训 |
2 |
|
|
|
2 |
|
|
|
3 |
毕业设计 |
2 |
|
|
|
|
|
2 |
|
4 |
毕业实习 |
38 |
|
|
|
|
20 |
18 |
|
总计 |
44 |
2 |
|
|
2 |
20 |
20 |
|
九、实施保障
(一) 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18︰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一般不低于70%,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表14:队伍结构要求
队伍结构 |
类型 |
比例 |
职称结构 |
高级职称 |
30% |
中级职称 |
50% |
初级职称 |
20% |
学位结构 |
硕士及以上 |
40% |
学士 |
60% |
年龄结构 |
>50岁 |
20% |
40-50岁 |
30% |
30-40岁 |
30% |
<30岁 |
20% |
双师素质教师 |
≧90% |
生师比 |
≦18:1 |
2.专任教师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有关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临床实践经历。
3. 专业带头人
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主要从医疗机构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表15:专业教学团队配置与要求
序号 |
专业课程名称 |
专业课程性质 |
教师要求 |
专职 |
兼职 |
学历/职称 |
职业资格 |
行业经历 |
1 |
人体解剖学 |
专业基础课程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
|
2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专业基础课程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
|
3 |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 |
专业基础课程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
|
4 |
生物化学 |
专业基础课程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
|
5 |
生理学 |
专业基础课程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
|
6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
专业基础课程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
|
7 |
病理学 |
专业基础课程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
|
8 |
医学心理学 |
专业基础课程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
|
9 |
卫生法律法规 |
专业基础课程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
|
10 |
药理学 |
专业核心课程 |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执业药师 |
√ |
11 |
诊断学 |
专业核心课程 |
√ |
√ |
硕士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12 |
外科学 |
专业核心课程 |
√ |
√ |
硕士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13 |
内科学 |
专业核心课程 |
√ |
√ |
硕士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14 |
儿科学 |
专业核心课程 |
√ |
√ |
硕士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15 |
妇产科学 |
专业核心课程 |
√ |
√ |
硕士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16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 |
专业核心课程 |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17 |
中医学基础 |
专业拓展课程 |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18 |
急诊医学 |
专业拓展课程 |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19 |
预防医学 |
专业拓展课程 |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20 |
中医适宜技术 |
专业拓展课程 |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21 |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 |
专业拓展课程 |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22 |
专业技能综合实训 |
专业实践课程 |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23 |
毕业设计 |
专业实践课程 |
√ |
√ |
本科以上/讲师以上 |
主治医师 |
√ |
(二)教学设施(实践教学条件)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 WiFi 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必须满足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中要求的实训室基本条件,包括临床基础实训室、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室、附属医院见习基本条件。
具体设备配置可参考《职业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 (教职成函〔2014〕14 号)。要求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专职实训室管理人员以及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能满足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技能考核等多重功能要求。
表16:校内实训、实验室配置一览表
序号 |
实验实训室名称 |
面积、设备配置 |
主要功能 |
对应课程 |
1 |
计算机实验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 |
学生上机操作和 业余培训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2 |
解剖实验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 |
1、系统解剖学教学和实验操作 2、局部解剖学教学和实验操作 3、断层解剖学教 学和实验操作 4、标本制作、模型、贮存 |
解剖学 |
3 |
生物化学实验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 |
生化实验场地,如酶的专一性、血糖测定、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尿糖定性等实验 |
生物化学 |
4 |
显微镜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 |
1、观察切片和大体标本及模型 2、微生物、寄生虫、免疫实验、病理实验、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 |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
5 |
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 |
1、观察切片,实现学生与教师互动 2、教学科研 |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
6 |
机能实验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 |
1、人体实验和动 物实验 2、生理、病理、 药理模拟实验 3、生理、病理、 药理动物实验 |
生理学、药理学、病理 学 |
7 |
心电图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如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 |
心电图机操作 |
诊断学 |
8 |
诊断学实训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如心肺检查与腹部触诊检查综合训练实验室系统、高级全自动多种穿刺叩诊电脑模型人、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单机版)、心肺叩诊电脑模拟人、腰椎穿刺仿真标准化病人模型、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监测考核指导模型。 |
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心肺检查及、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和神经反射检查、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常用诊断技术、心电图分析 |
诊断学 |
9 |
妇产科学实训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如妇检模型、妇科训练模型、会阴切开模型、高级难产示教训练模型、高级电脑孕妇检查模型、高级透明刮宫模型、女性骨盆模型、子宫模型、斯曼峰妇科吸引器、妇科训练仿真模型、计划生育模型、分娩机转模型、多功能波普治疗仪、胎儿监护仪、电动吸引器、人工流产吸引器 |
1、产科实验: ①骨盆构成与分 界、足月胎头②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③四步触诊、骨盆测量④外阴消毒与铺巾⑤分娩机转与接生⑥新生儿沐浴⑦会阴切开缝合,胎头吸引术⑧臀位助产术 2、妇科实验: ①妇科检查②妇科特殊检查③妇科常用冲洗液的配制④清宫术⑤输卵管通液术⑥妇科局部治疗技术⑦妇科常用手术器械及计划生育手术包⑧计划生育常用手术操作 |
妇产科学 |
10 |
急诊医学实训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如综合临床培训系统 ECS、心肺复苏模拟人 |
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呼吸机使用、电除颤等 |
急诊医学 |
11 |
外科学实训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如侧面操纵综合手术床、电动不锈钢综合手术床、不锈钢洗手槽、无影灯、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外科消毒模拟人、甲种手术器械包、乙种手术器械包、高频电刀、腹部外科手术器械包 |
手术基本操作(换药、包扎、止血、认器械)、无菌准备、器械管理、外科检查 |
外科学 |
12 |
儿科学实训室 |
达到了国家发布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求:如新生儿保温箱、蓝光治疗仪、新生儿辐射保暖台、高级婴儿心肺复苏模拟人、婴儿头皮静脉穿刺模型、新生儿窒息复苏模型、婴儿腰椎穿刺模型 |
小儿体格测量、光照疗法、暖箱的使用、新生儿窒息复苏、头皮静脉穿刺术、婴儿腰椎穿刺术 |
儿科学 |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提供开展临床医疗、基层全科和健康保健等实训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表17:校外实训(见习)基地配置一览表
序号 |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名称 |
基本条件与要求 |
实训内容 |
1 |
永州职院附属医院 |
(1)医院有专门的见习管理部门和人员, 管理制度健全、规范。 (2)医院科室分类齐全,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科、传染科等科室的门诊和病房,病种数、床护比能满足基层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 (3)医院现代化仪器设施设备配备齐全, 用于实习教学的床位数不低于接纳本专业实习生总数的5 倍。 (4)教学设备和技能培训中心满足临床教学的需要,具备示教室、自习室等专门的临床教学场所。 (5)具备满足临床实训教学需要的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源。 |
(1)内科常见疾病的诊疗 (2)外科常见疾病的诊疗 (3)妇产科常见疾病的诊疗 (4)儿科常见疾病的诊疗 (5)眼科、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诊疗 (6)传染科常见疾病的诊疗 |
2 |
永州市中心医院 |
3 |
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
4 |
永州市零陵区七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
健康档案的建立、慢性疾病的管理、预防接种流程与管理 |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三级及二级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健康保健等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提供临床医疗相关实习岗位;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严格执行《高等职业学校普通临床医学专业顶岗实习标准》(教育部2017年8月发布)相关要求内容。
表18: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一览表
序号 |
实训基地名称 |
基本条件与要求 |
主要功能 |
接收人数 |
1 |
永州市中心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40 |
2 |
永州职院附属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20 |
3 |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30 |
4 |
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30 |
5 |
长沙市第一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20 |
6 |
长沙市第四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20 |
7 |
浏阳市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8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9 |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5 |
10 |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20 |
11 |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5 |
12 |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13 |
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20 |
14 |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15 |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16 |
益阳市中心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17 |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5 |
18 |
衡阳市中心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20 |
19 |
湖南省胸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20 |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20 |
21 |
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22 |
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23 |
道县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20 |
24 |
东安县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5 |
25 |
江华县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5 |
26 |
江永县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27 |
蓝山县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28 |
宁远县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29 |
祁阳县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5 |
30 |
双牌县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31 |
新田县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2 |
32 |
邵阳市中心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20 |
33 |
邵阳县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6 |
34 |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6 |
35 |
宁乡市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8 |
36 |
娄底市中心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2 |
37 |
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6 |
38 |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10 |
39 |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 |
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
毕业实习 |
8 |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有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要求
学校制定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学校党委会审核的教材建设制度,按照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本专业择优选用国家“十三五”或“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优秀教材。
根据专业办学特色与需要,开发并选用一些高质量自编特色教材。自编特色教材(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影像教材等)围绕专业课程标准,吸收临床一线医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参加教材编写,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能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进展及时修订、更新。
实训(指导)教材应与课程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相吻合,与教材内容相配套。实训(指导)教材应实现实训项目的系列化、规范化,应反映教学改革成果,较好地体现各课程临床技能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图书文献配备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学校图书馆应当具有门类齐全的临床医学专业相关图书资料。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临床医学专业涉及的职业标准、技术手册、操作规范、规章制度、专业期刊以及案例类图书等。专业图书资料生均不少于60册,专业相关期刊的种类不少于15 种。
学校校园网信息通畅,学校图书馆应有电子图书库和电子期刊库,免费向社会开放,师生可实现网上下载、搜索、在线阅读等功能。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健康服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和4门校级及以上在线课程;课程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要求。
学校与智慧职教、超星等平台合作,师生可在平台上获取各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课程的课件、视听教材、教学指导、实训指导、习题集等,并提供讨论、小组活动,疑难解答等教学活动。
4.毕业(跟岗)实习条件及配置基本要求
具备学生能够完成实习的普通及专科内科、普通及专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病区,ICU、手术室、门急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岗位。具备一定规模、布点合理、功能明确,能为实践教学提供综合实训的实习条件和环境。有条件病区配单独教室及临床操作模拟人。实习单位内实习人员不能超过在岗人员总数的10%,保证学生能完成毕业(跟岗)实习教学要求中规定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基于学情分析,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能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理论教学采取课堂讲授、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发多媒体功能,运用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在临床一线拍摄图片、影音资料并制作课件、微课,起到助教和助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可采用校内实训、现场观摩、临床见习、病例分析讨论、病例模拟等多种形式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使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应用。
(五)教学评价
1.评价原则
采取多元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知识能力与职业素质评价相结合。改革评价模式,把线上、线下评价结合起来,加强过程评价,使线上、线下评价促进混合式教学开展,促进学生学习。
2.评价方式
包括过程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等形式,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考核办法,不同的学习内容,考核方式、计分方法可不同。
(1)突出过程与阶段性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包括专业专任教师、专业兼职教师、临床带教老师,以及学生互评等;二是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与讨论、理论考试、技能操作、病例分析处理、专业技术综合运用、临床见习,以及职业态度、职业能力等全面评价学生职业素质、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
(3)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予以特别鼓励。
3.校内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以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掌握程度为考核点,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
专业课程如无特殊要求,建议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评价:
(1)过程考核:成绩占30%-40%,考核内容包括课堂纪律、上课态度及作业完成情况、资源库自主学习情况等,不合格则不能参加理论与实践考核。
(2)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占60%-70%,理论考核应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一般采用笔试(开、闭卷)等形式。实践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可以通过课程技能考试、跟岗操作、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形式进行。
学分制考核: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达到规定学时、总评成绩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4.毕业(跟岗)实习考核评价
(1)考核要求:校企(医院)双方共同制订考核相关制度,明确考核内容、方法和要求,组织临床带教老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实施,以临床操作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
(2)考核内容:理论考核内容为临床各科常见病的病因、诊断、防治、健康教育等;技能考核内容为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注重职业素养与知识、技能的融合。
(3)考核形式: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对职业素养及技能进行综合评价。①科室过程性评价:一是实习生实习日志检查表,以实习周为单位,每周一表,38周实习结束后装订成册。二是实习生能力测评:来自于平时各项临床活动中表现及撰写的毕业设计方案及作品等;②科室终结性评价:在科室实习结束前评价;③实习医院评价:毕业实习前,学生先做自我鉴定,医院管理科室根据各临床科室考评及学生自我鉴定做总结性评价。
(六)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覆盖校院两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统筹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结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年报等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统筹管理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
1.学校和二级学院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诊断与改进,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2.学校和二级学院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落实国家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普通临床医学专业顶岗实习标准”。
4.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5.临床医学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毕业(跟岗)实习管理:临床医学毕业(跟岗)实习管理是学校教学与临床教学组织的融合管理,实行长效管理机制。教学医院由教学办或医务科等主管教学主任垂直管理至专业部门带教老师,制订实习单位实施性临床实习教学计划并进行实习教学督促。学校由医学院实训实习科科长垂直管理至专任实习管理员,是学生实践见习与实习的主管机构,全面负责学生的见、实习安排,检查实习档案管理工作。制订《临床实习带教管理条例》和《学生实习管理条例》,对学生进行带教和管理。建立医院-学校双重管理网络,全程跟踪学生的思想教育、纪律和生活情况。
十、毕业要求
为贯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要求,持续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和实际情况,制定本专业学生毕业标准。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1.初步形成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符合医卫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
2.具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理念,主动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
3.在校学习期间综合素质达到学生发展标准要求。
4.无未撤销违纪处分。
5.诚实守信,按时交清学费,及时归还公物。
(二)身体素质
1.体质健康测试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因病或残疾以及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须向学院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
2.心理健康评价达标。
(三)学业成绩
1.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专业技能综合考核,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成绩合格。
2.学分:(1)学分认定:按人才培养方案修完所有必修课程及毕业(跟岗)实习,并取得 146 学分,选修课(含公共和专业选修课)不低于 19 学分(含限选10学分);(2)学分积累与转换:若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可免考《信息技术》,若获得全国英语等级考试A级证书,可免考《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若获得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及以上成绩的计选修课程2学分,在校期间最多累计4学分;取得健康管理师证书的记1学分,可免考《健康管理师》课程;取得药品购销证书的记1学分,可免考《药品购销》课程;(3)总学分:学生需获得 165 学分,方可毕业。
(四)外语水平
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根据专业岗位对外语能力的要求,达到相应的外语等级水平,获得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A 级以上证书,或通过学院举行的同等水平测试。
(五)计算机水平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证书,或通过学院举行的同等水平测试。
(六)普通话水平
能熟练运用普通话交流,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三甲以上。
十一、人才培养方案审定意见
十二、教学进程(安排)变更审批表
教学进程(安排)变更审批表
申请部门 |
|
主讲教师 |
|
授课班级 |
|
原教学进程(安排)情况: |
调整原因及调整情况: 年 月 日 |
教研室意见: 年 月 日 |
二级学院意见: 年 月 日 |
教务处意见: 年 月 日 |
说明:为了稳定教学秩序,严格教学进程(安排)管理,各专业如有特殊情况需调整教学进程(安排),必须填写此表一式三份交二级学院,经二级学院和教务处同时批准后方可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