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中医学专业
专业代码:620103K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一)服务面向
表1:中医学专业主要职业和主要岗位类别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代码) |
对应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
医药卫生大类(62) |
临床医学类(6201) |
卫生(84) 社会工作(85) |
中医医师(2-05-02) |
医疗 预防 康复 养生保健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中医执业医师 健康管理师 保健调理师 |
医医师
(二)职业发展路径
图1:中医学专业学生主要职业发展路径
(三)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表2: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岗位能力分析
职业 岗位 |
典型 工作任务 |
职业能力要求 |
对应职业 能力课程 |
所需职业资格证书 |
中医临床医师(农村与城镇基层医疗机构: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从事中医临床医疗、疾病康复、预防保健等相关工作 |
具有对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多发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康复治疗、预防保健的能力。 具有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对常见病证、多发病进行初步诊疗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和行为规范,实事求是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依法执业意识,团结协作和业精神,较强的医患沟通与协调能力。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针灸推拿学 诊断学基础 内科学 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伤科学 |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证 中医执业医师证 健康管理师 保健调理师 |
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医务人员(养生保健机构、亚健康调理中心、医养结合养老中心、疗养院等机构) |
从事养生保健、健康评估与亚健康调理、慢性疾病康复治疗与预防保健等相关工作 |
具备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人群体质、亚健康状态、常见慢性疾病等进行调理、健康指导、康复和预防保健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实事求是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服务意识、依法执业意识和敬业精神,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针灸推拿学 诊断学基础 内科学 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伤科学 |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证 中医执业医师证 健康管理师 保健调理师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中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卫生、社会工作等行业的中医医师职业群,能够从事医疗、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中医药文化素养、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中医药道德观与价值观。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
(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和中医“治未病”理论
(4)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知识和技能,以及常见体质中医辨识知识。
(5)熟悉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现代医学诊疗常规。
(6)熟悉一般危重急症的中、西医应急处理知识。
(7)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8)了解常用的临床护理、药物配方、预防接种和卫生保健等常用知识。
3.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有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的能力,具有运用中医药理论传授指导养生保健的能力。
(4)具有运用望闻问切及医学诊断方法,对常见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5)具有对危重急诊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转院前预处理及转诊的
(6)具有医疗、预防、康复及养生保健的技术应用能力。
(7)具有书写规范医学文件的能力。
(8)具有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医学逻辑思维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体系)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群课程。秉承德技并修、书证融通原则,构建“岗证课能”融合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见下图)
图2:“岗证课能”融合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
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由三个课程平台和二个课程模块构成:
1.公共课程平台
(1)公共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大学英语、医古文、体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国防教育军事技能等课程,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卫生法律法规、古典医著选读、大学生安全文化、音乐鉴赏、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等校本特色课程。
(2)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病原与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外科学、中医伤科学等课程。
2.专业课程平台
(1)专业核心课: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诊断学基础、针灸推拿学、内科学、中医适宜技术。
(2)素质能力拓展课程: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考证课程。
(3)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综合技术、毕业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等。
3.专业群课程平台:面向健康服务专业群开设的通用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原与免疫学、药理学、医学综合技术、毕业设计。
4.选修课模块
(1)公共选修:大学生安全文化、音乐鉴赏、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古典医著选读、卫生法律法规等。至少取得4学分方可毕业。
(2)专业拓展选修:组织胚胎学、中医未病学、中医养生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康复医学、传染病学、急诊医学,学生毕业前最低选修4学分。
5.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模块
本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创新和创业能力,学生参加临床技能大赛、教学科研、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以学分形式计入该部分。
各课程设置情况(见表3至表9)。
表3:公共基础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思政基础 |
1 |
4 |
48 |
3 |
考试 |
8/40 |
16.7% |
思政概论 |
2 |
4 |
64 |
4 |
考试 |
8/56 |
12.5% |
形势与政策 |
1/2 |
讲座 |
16 |
1 |
考查 |
0/16 |
0%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
1/4 |
1 |
32 |
2 |
考查 |
12/20 |
37.5% |
创业基础 |
3 |
2 |
32 |
2 |
考查 |
12/20 |
37.5%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1 |
2 |
32 |
2 |
考查 |
10/22 |
31.3% |
体育 |
1-4 |
2/1 |
108 |
6 |
考试 |
92/16 |
85.2% |
大学英语 |
1/2 |
2/4 |
104 |
6 |
考查 |
20/84 |
19.2% |
国防教育军事理论 |
1 |
2 |
36 |
2 |
考查 |
0/36 |
0% |
国防教育军事技能 |
1 |
2周 |
112 |
2 |
考查 |
112/0 |
100% |
大学入学教育 |
1 |
讲座 |
12 |
1 |
考查 |
10/2 |
16.7% |
医古文 |
1 |
3 |
48 |
3 |
考查 |
4/44 |
8.3% |
劳动教育 |
1-4 |
1 |
80 |
4 |
考查 |
64/16 |
80% |
表4:专业基础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人体解剖学 |
1 |
4 |
64 |
4 |
考试 |
20/44 |
31.3% |
病原与免疫学 |
1 |
2 |
32 |
2 |
考查 |
6/26 |
18.8% |
生理学 |
2 |
4 |
72 |
4 |
考试 |
12/60 |
16.7% |
药理学 |
3 |
3 |
54 |
3 |
考查 |
8/46 |
14.8% |
病理学 |
2 |
3 |
54 |
3 |
考查 |
8/46 |
14.8% |
中医基础理论 |
1 |
4 |
64 |
4 |
考试 |
6/58 |
9.4% |
中医诊断学 |
2 |
4 |
72 |
4 |
考试 |
14/58 |
19.4% |
中医外科学 |
4 |
3 |
56 |
3 |
考试 |
10/46 |
17.9% |
中医妇科学 |
4 |
3 |
56 |
3 |
考试 |
10/46 |
17.9% |
中医儿科学 |
4 |
3 |
56 |
3 |
考试 |
10/46 |
17.9% |
中医伤科学 |
4 |
2 |
36 |
2 |
考试 |
12/24 |
33.3% |
外科学 |
3 |
2 |
36 |
2 |
考试 |
12/24 |
33.3% |
表5:专业核心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中药学 |
2 |
4 |
72 |
4 |
考试 |
8/64 |
11.1% |
方剂学 |
3 |
4 |
72 |
4 |
考试 |
8/64 |
11.1% |
中医内科学 |
4 |
6 |
96 |
5 |
考试 |
10/86 |
10.4% |
诊断学基础 |
3 |
4 |
72 |
4 |
考试 |
26/46 |
36.1% |
针灸推拿学 |
3 |
5 |
90 |
5 |
考试 |
40/50 |
44.4% |
内科学 |
4 |
5 |
80 |
4 |
考试 |
10/70 |
12.5% |
中医适宜技术 |
4 |
2.5 |
40 |
2 |
考查 |
18/22 |
45.0% |
表6:集中实践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医学综合技术 |
4 |
2W |
60 |
2 |
考试 |
60/0 |
100% |
毕业顶岗实习 |
5/6 |
22/20 |
800 |
38 |
考试 |
800/0 |
100% |
毕业设计 |
6 |
2W |
60 |
4 |
考试 |
60/0 |
100% |
表7: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 |
|
|
|
3 |
考查 |
|
|
考证课程 |
|
|
|
2 |
考试 |
|
|
表8:公共选修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大学生安全文化 |
2 |
1 |
18 |
1 |
考查 |
6/12 |
33.3% |
音乐欣赏 |
2 |
1 |
18 |
1 |
考查 |
12/6 |
66.7% |
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 |
2 |
1 |
18 |
1 |
考查 |
14/4 |
77.8%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1 |
3 |
42 |
2 |
考查 |
18/24 |
42.9% |
古典医著选读 |
3 |
2 |
32 |
2 |
考查 |
4/28 |
12.5% |
医学伦理学 |
2 |
1 |
18 |
1 |
考查 |
2/16 |
11.1% |
卫生法律法规 |
2 |
1 |
18 |
1 |
考查 |
4/14 |
22.2% |
医学心理学 |
3 |
1 |
18 |
1 |
考查 |
2/16 |
11.1% |
表9:专业选修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开设 学期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
实践 比例 |
组织胚胎学 |
1 |
2 |
32 |
2 |
考查 |
6/26 |
18.8% |
中医未病学 |
3 |
1 |
18 |
1 |
考查 |
4/14 |
22.2% |
康复医学 |
4 |
1 |
18 |
1 |
考查 |
4/14 |
22.2% |
传染病学 |
4 |
1 |
18 |
1 |
考查 |
4/14 |
22.2%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
3 |
1 |
18 |
1 |
考查 |
4/14 |
22.2% |
中医养生学 |
3 |
1 |
18 |
1 |
考查 |
4/14 |
22.2% |
急诊医学 |
4 |
1 |
18 |
1 |
考查 |
6/12 |
33.3% |
(二)课程简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政基础》 48学时(理论 40 学时、实践8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面向当代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人生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和法治思想教育等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涵盖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大任,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意义的人,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要求。
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为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教资格条件,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本课程教学应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和团队攻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
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思政概论》 64学时(理论 56学时、实践 8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教学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阐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指导意义和历史地位;系统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任务、总布局、战略部署和根本保证;深刻阐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原则上应为中共党员,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本课程教学应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和团队攻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
3.《形势与政策》 16学时(理论),第一学期8学时,开设2周;第二学期8学时,开设2周。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变化、新发展,及时准确把握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准确把握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围绕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党情、国情,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大学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具体教学内容依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定。
教学要求:要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牢牢掌握思想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性时效性,要及时反映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准确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党的大政方针。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增强大学生辨别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
4.《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32学时(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分两部分内容:职业生涯规划1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就业指导16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能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能提高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为主旨,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了解自我、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合法利益,进而能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能了解到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差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本课程结合学生的特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还结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测试分析法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性。同时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
5.《创业基础》 32课时(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学生能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主要内容: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学生应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掌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了解创业机会及其识别要素,了解创业风险类型以及如何防范风险,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资源获取办法,掌握创业资源管理的技巧和策略。
教学要求:课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学时(理论22学时、实践10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本门课程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环境,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意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新的心理健康观;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健康的恋爱观;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情绪健康;挫折、压力及应对;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本课程考试采用随堂作业(课堂模拟练习)、新概念作业等形式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7.《体育》 108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92学时)第一至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于一体的教育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体育包涵的竞争、勇于挑战、直面挫折、团队意识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人重塑健康体魄,培养协作意识、沟通、创新、决策能力、吃苦耐劳具有独特作用。
主要内容:体育概述、体育与健康、高校体育、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应急处理、田径运动概述、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足球运动概述、踢球技能、接球技能、运球、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武术运动概述、武术基本功、组合练习、太极拳、健美操、瑜伽、健美运动等。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小群体学习式、发现式、技能掌握式、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主动体育等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应融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能力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今后从业、胜任工作岗位所应具有的身体素质与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实国家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8.《大学英语》 104学时(理论84学时,实践20学时),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因材施教,个性发展,重视应用”为原则,以“一般要求”为指导,课程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掌握推荐词汇量。
教学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互联网、校园英语广播电台、电子课件、光盘等现代化手段,结合课堂讲解、课堂练习、课堂和课外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英语教学。考核方式:平时考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小测)+期末考核(笔试)。
9.《国防教育军事理论》 36学时(理论3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集中阐述中国当代国防法规、国防建设、我国武装力量、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国际战略格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了解精确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航天技术、自动化指挥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
教学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的素质。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性时效性,要及时反映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准确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党的大政方针,能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强化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
10.《国防教育军事技能》 112学时(实践11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军事前沿信息,掌握正确的队列训练和阅兵分列式训练方法,规范学生整理内务的标准;通过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行动规范性和组织纪律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军事前沿信息、队列和体能训练、内务整理、日常管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够用即可,突出实际讲练”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一切行动听指挥为训练根本目的。本课程以学生出勒情况、参加训练完成情况、军训态度、遵守纪律情况、参加各项活动及理论学习情况、内务考试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
11.《大学入学教育》 12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2学时),以讲座的形式集中1周授课,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纪律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迅速适应。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里能否顺利成长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学习成功的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学认识、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之处、高职教育、大学生消费、大学生与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大学生学习考试及大学生自我管理等内容。
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以讲座为主要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学及大学生活与学习,利用实际案例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角色转变,促进大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管理制度,培养他们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激发他们爱国爱校的集体主义观念,引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局面。
12.《医古文》 48学时(理论44学时、实践4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的学习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典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古典医著课程与今后研究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研究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是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本课程讲授先秦至清代文理丰富、医理明易、并能反映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概貌的与医相关的古文23篇,包括著名医家的传记、医著序文、医论、医话、医案等,并紧密结合篇目,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实践,其中包括断句或标点等阅读素材。其任务为通过讲授和实践,学生应掌握常用词语一千个左右,并熟谙其主要义项,具备丰富的词汇、句式、句读、今译等感性知识及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阅读文选的学习,增强感性认识,积累语言材料。熟读并理解规定文章,认识借字、古字与异体字,掌握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包括实词和成语典故、常用虚词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意义,尤其应注意古今意义不同的实词、同形词以及偏义复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掌握常见固定结构的今译方法、实词的临时性语法功能和古汉语语序的惯例,理解各篇文章所提供的古代文化知识与所反映的古代文化信息。
13.《劳动教育》 80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64学时),第一到第四学期开设,每周安排1节。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活动课,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主要内容:理论学习须专门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以班队、社团等形式在非教学时间开展环境保洁、社会实践、农业生产、医卫公益、仪器设备维保等劳动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劳模讲座或农业、工业生产观摩活动。
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劳动教育,是全体学生的基本权利,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学习评价以组织辅导员和相关负责人员对劳动内容和考核情况进行评价。
14.《人体解剖学》 64学时(理论44学时、实践20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中医学专业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释常见人体变化,并推断疾病的病变原理,培养学生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考表达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实践中养成学生珍爱生命,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工作严谨、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素质。
主要内容:学习各系统的系统概念,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各局部重要器官的毗邻关系,适当了解其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选用挂图、模型、标本、多媒体教学,授课时通过播放视听教材,或自制作精美课件展示人体形态结构,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联系临床知识,讲述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常见临床疾病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采取理论、实训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评方法。理论知识考核:占60%。实训操作考试:占30%,主要考核学生对标本结构的识别能力;平时成绩:10%。根据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范围进行命题。
15.《病原与免疫学》 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践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有关疾病的发病、传播和特异性防治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如微生物学检查及免疫学诊断技术特异性诊断相关疾病;运用人工免疫方法、切断传播途径、消毒、灭菌等防治方法,为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实践中养成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周密细致的工作作风。
主要内容:学习细菌学、免疫学、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培养无菌操作的概念。学习涂片的制作、细菌的染色法,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学观察及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等。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和体验中学习,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演示;主要教学地点为教室、实训室。
16.《生理学》 72学时(理论60学时、实践1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从而为揭示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现象打下坚实理论基础,也为学生从事医学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学习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保健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联系临床知识,讲述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常见临床疾病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结合基层临床工作要求以及后续基础课的授课需要,合理取舍生理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适当增加课程新进展,以便更好的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服务。采取理论、实训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评方法。
17.《药理学》 54学时(理论48学时、实践8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其目的是通过药理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为学生在临床中合理用药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内容:学习各药的作用、用途、机制、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及主要不良反应,了解各类药物的新进展。了解常用拉丁文名称及处方书写格式。
教学要求:按照“做中学、练中会”的原则,确定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情境,实施项目教学。教学过程以任务为导向,完成教学任务。综合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实训设备等,多举措、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考核方式重视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采取单项与综合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能力与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建立综合的评价模式,包括成果展示、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
18.《病理学》 54学时(理论46学时、实践8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知识,临床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掌握病理过程病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能运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常见疾病临床表现的成因,同时具备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人文精神及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素养。
主要内容:学习疾病的基本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的联系及病理学实验方法等。学习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知识、水肿、水电解质平衡、酸碱紊乱、缺氧、休克、DIC、发热等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为临床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19.《中医基础理论》64学时(理论58学时、实践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其他课程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传统医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是介绍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认识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20.《中医诊断学》72学时(理论58学时、实践14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基本技能和知识,培养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搜索临床资料、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主要介绍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基本技能和知识。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21.《中医外科学》56学时(理论46学时、实践10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拼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恶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构建中医外科临床思维与技能,能够举一反三,在面对更多外科疾病时,有能力去思辨,进而制定出诊治方案。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介绍了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基本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和中医外科调护。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介绍中医外科学特点,要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专用方剂及外治药物的各种剂型、适应证、用法等。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恰当中医病名者则用西医病名)分章列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病、乳房疾病、瘦、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疾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及外科其他疾病。要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22.《中医妇科学》56学时(理论46学时、实践10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能了解常见妇科疾病的定义、熟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并能了解、熟悉西医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新技术。重点掌握中医妇科学在调经、治带、种子、安胎、产后调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治规律。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本门课程是中医临床学科的特色学科,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医妇科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课程的总论简要介绍妇科学术发展简史和代表性妇科著作的学术特点,论述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治规律、预防保健。课程的各论按中医妇科学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23.《中医儿科学》56学时(理论46学时、实践10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儿科常见病、时行疾病、新生儿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熟悉小儿生长发育基本规律、生理病理特点,四诊特点和小儿治疗的特点。了解中医儿科学发展历史及儿科常见病时行疾病、新生儿疾病的预防与调护。具有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正确诊断中医科常见病、时行疾病、新生儿疾病等,准确进行辩证分析,确立治疗方法和选方用药。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本门课程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的一门课程。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各论包括新生儿病、肺系病证、牌系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其他疾病。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23.《中医伤科学》36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中、西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患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对具体病人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诊断、熟练的骨伤急救,运用所学的骨伤整复手法、手术和康复等疗法处理骨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常见内伤疾病、以及骨肿瘤的诊治,了解创伤急救的基本常识;熟悉常见筋伤疾病的诊治及关节脱位的诊治要点;掌握骨伤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各部位常见骨折的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尤其是常用正骨手法和固定方法,能够独立诊治骨伤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培养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中医伤科疗法历史悠久,使用方便,疗效显著。特别是近年来,中医伤科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骨伤科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骨科学成果,初步形成了一门理论观点新、技术领域广、临床疗效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学科,大提高了伤科学在中医临床学科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伤科学绪论、伤科学基础、骨折、脱位、伤筋、损伤内证。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24.《外科学》 36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使学生获得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常见外科疾病能作出初步诊断和处理;认识外科疾病的一般发生、发展规律,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外科学是一门研究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知识以及手术和手术前后处理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外科学内容包括外科学基础、手术学基础与围手术期处理和常见外科病三大模块。通过学习要基本掌握手术基础操作技术与无菌技术操作,能懂得手术病人术前术后的准备与处理,可以把握和认识临床基础疾病与常见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病例示范讨论、动物实验、参观及参加手术、观察大体标本、阅读X线片、录像和电影等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中药学》 72学时(理论64学时,实践8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证及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爱国医,用国药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运用的一门课程,既是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主要介绍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证及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通过讲授、观看标本、分组讨论、演示、实地考察等,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26.《方剂学》72学时(理论64学时,实践8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方剂基本理论及经典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病证、方剂配伍、临床运用及服用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阐明和研究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一门课程。主要介绍方剂基本理论及经典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病证、方剂配伍、临床运用及服用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27.《中医内科学》96学时(理论86学时,实践10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课程,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28.《诊断学基础》72学时(理论46学时,实践26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诊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利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获取临床资料,在熟悉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完成规范的病历书写。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介绍疾病诊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为常见症状、体格检査、实验室检査、影像学检査、心电图检查、内镜检查与病历书写。
教学要求:基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参照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内容进行重新选择、整合、序化,以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作为项目引导学习,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转换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操作,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及综合思维能力。利用电子模拟人进行床边教学,培养学生识别病理体征的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搭建本课程的网络平台,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立科学考核方式:阶段性考核(对应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核的三站)+期末考核(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理论考核)。
29.《针灸推拿学》90学时(理论50学时,实践40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学生能掌握推拿常用手法,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方法、保健按摩、练功方法。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介绍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主要介绍经络、腧穴、针灸技术、推拿手法及临床治疗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本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熟练掌握针灸推拿基本技能。
30.《内科学》96学时(理论86学时,实践10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介绍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发症以及防治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和代谢、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九大模块,讲授各系统疾病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原则及进展,重点阐述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使学生能学到较全面和系统的内科学知识。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31.《中医适宜技术》40学时(理论22学时,实践18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运用临床岗位需要的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基层常见病,如偏头痛、落枕、小儿食积、中风后遗症、面瘫、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痛经、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盆腔炎等。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介绍适应临床岗位需要的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灌肠、艾灸、伏贴等技术的一门课程。主要介绍临床常用中医适宜技术,及对基层常见病的适宜技术的运用。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本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熟练掌握针灸推拿基本技能。
32.《计算机应用基础》4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18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将逐步改变人类社会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我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水平。
主要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获取基本的专业信息技能和信息生存技能,逐步使之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素质修养,熟悉并遵守国家及行业的政策法规。
33. 《古典医著选读》 32学时(理论28学时,实践4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之作,亦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根源所在。中医经典著作所创立和阐发的医学理论、医学思想、医学模式及诊疗方法、处方用药等,至今被中医奉为圭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经典原著精髓,为临床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既有基础理论性质,又具实践技能特征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由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原著选读四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34.《卫生法律法规》 18学时(理论),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学习和识读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了解国家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本课程是以医疗行为所涉及的法律和法律问题为对象进行分析和解决的一门实用性法律知识普及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素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从事医疗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要内容:学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导下一步的临床工作。重点讲授卫生法律法规的基本理论,对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作详细讲解。
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掌握卫生法律法规的一般理论和知识及基本方法,培养出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使学生具有能辨证的分析医患活动中的法律现象和初步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35.《组织学与胚胎学》 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践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各种细胞、组织和主要器官的光镜结构;辨认人体主要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掌握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人体胚胎早期的发生和主要器官的发生能有较系统的认识;从而为其他基础医学与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学习人体基本组织及各系统器官的细微结构,人胚早期发生以及心脏、肾脏与生殖器官的发生过程。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和体验中学习,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详细解释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清楚了解各人体主要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
36.《中医未病学》 18学时(理论14学时、实践4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中医未病学是古老而新颖的课题,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新分支;是在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经过几千年,多少代医家努力继承与发扬,具备初步规模诊疗特色和理论体系并占领了一定实践领域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乱、防变,养生防衰,健康保健,及优生优育等,在临床实践中做到有疾病先兆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重视疾病传变倾向的防治。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医未病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医治末病的基本原则、中医治末病与中医体质、中医治末病与健康管理、中医治末病与慢性病防控、中医治末病与老龄化社会、中医治末病与多学科以及中医治末病工程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和体验中学习,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37.《中医养生学》 18学时(理论14学时、实践4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方法,能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的日常养生保健,达到増进健康、延年益寿等目的。
主要内容:《中医养生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独特的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对全生命周期的人群施以中医养生保健与服务,以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根据全生命周期人群中医养生保健需求,以认识、运用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线,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的运用3大模块。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和体验中学习,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38.《传染病学》 18学时(理论14学时、实践4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它属于内科学系统,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内科学和儿科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具有其特殊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加速控制、消灭某些重要的传染病打下基础,为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主要内容:掌握传染病的性质,传染病的概念,传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和传染病的预防等基本理论。通过传染病总论和各论的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15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传染病学教学大纲所选编的病种以国内常见病为主,病种的分类均按病原体分类为依据。运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学生应当在牢固掌握基础医学及内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内容及较常用的传染病临床工作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9.《急诊医学》 18学时(理论12学时、实践6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临床医学工作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
主要内容:通过急诊医学概论讲述,使学生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熟悉急诊医学的现状,了解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学习临床常见急诊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抢救治疗原则和措施。掌握临床常见危重症的相关理论知识,熟练常用的急救、监护技术。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心肺复苏的操作进展。
教学要求:课程紧紧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目标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强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卫生服务人员)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明确教与学的关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到临床。采取理论、实训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评方法。
4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8学时(理论12学时、实践4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促进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树立起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和慢性病,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技能,提高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能力。将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树立“促进人民健康”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主要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基本要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居民健康建档、管理与应用;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严重精神病人、肺结核病人的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规范。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
41.《康复医学》 18学时(理论14学时、实践4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医学生树立现代康复理念,了解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康复治疗,掌握临床常见病损的康复治疗方法及原则,能采用恰当的方法行床旁早期康复,选择适当的疾病、恰当的时机送诊康复,积极开展二级预防和选用矫形器等。
主要内容:康复医学是使功能障碍者的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医学科学体系,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独特治疗技术的医学学科,它与临床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学科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本课程主要介绍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相关基础、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技术、神经系统常见病损的康复、骨关节病损的康复、内脏疾病的康复、其他常见疾病康复、临床常见问题的康复处理。
教学要求:课程紧紧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目标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强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卫生服务人员)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明确教与学的关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到临床。采取理论、实训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评方法。
(三)能力证书和职业证书要求
通过“岗证课能”融合培养,“育训结合、德技并修”满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人全龄健康服务需求。开展“1+X”职业技能培养,毕业后能够考取“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选学选考健康管理师、保健调理师、育婴员等职业资格证。
表10:中医学专业“1+X”证书一览表
序号 |
职业资格名称 |
颁证单位 |
等级 |
备注 |
1 |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初级 |
必选 |
2 |
健康管理师 |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三级 |
可选 |
3 |
保健调理师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三级 |
可选 |
4 |
育婴员 |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
四级 |
可选 |
七、学时安排
(一)教学活动周进程安排表
表11 :专业教学活动周进程安排表单位:周
分类 学期 |
理实一体教学 |
实践实训 |
国防教育军事技能 |
顶岗实习 |
考试 |
机动 |
合计 |
第一学期 |
16 |
|
2 |
|
1 |
1 |
20 |
第二学期 |
18 |
|
|
|
1 |
1 |
20 |
第三学期 |
18 |
|
|
|
1 |
1 |
20 |
第四学期 |
16 |
2 |
|
|
1 |
1 |
20 |
第五学期 |
|
|
|
20 |
|
|
20 |
第六学期 |
|
2 |
|
18 |
|
|
20 |
总计 |
68 |
4 |
2 |
38 |
4 |
4 |
120 |
(二)实践教学安排表
表12 实践教学安排表单位:周
序号 |
名称 |
总周数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备注 |
1 |
2 |
3 |
4 |
5 |
6 |
|
1 |
国防教育军事技能 |
2 |
2 |
|
|
|
|
|
|
2 |
医学综合技术 |
2 |
|
|
|
2 |
|
|
|
3 |
毕业设计 |
2 |
|
|
|
|
|
2 |
|
4 |
毕业顶岗实习 |
38 |
|
|
|
|
20 |
18 |
|
总计 |
44 |
2 |
|
|
2 |
20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