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群):口腔医学
制定人:吴南
合作人:唐岳鹏、叶倩、王臻鑫、杨惠媛
制定时间:2018年09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ZX243114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修课方式:限选 教学时数:36
总学分数:2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是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之一,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主要包括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査技术和对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颌骨囊肿、肿瘤、外伤、涎腺疾病频下颌关节疾病及系统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等方面的医学影像诊断内容。本门课程的教学以口腔颌面放射学为基础,辅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灰阶超声、核素显像(RI)及磁共振成像(MRI)等医学影像检査内容。使学生掌握X线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B超、CT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MRI、介入放射学和数字减影的应用价值、前景和国内外新进展。
2.课程性质: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的课程,以《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本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限选课程之一。
4.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牙与牙周、颌骨、颌关节、涎腺正常X线表现和基本病变X线、CT、B超表现,掌握X线诊断的应用原理、检査方法、分析方法和诊断原则。正确使用临床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熟悉其应用范围,学会观察分析影像学表现,并做出正确的诊断。将为口腔临床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继续学习英定坚实的基础,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口腔医疗服务质量水平。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共36学时。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2)课程教学目标与学院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相匹配,体现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等办学理念。
(3)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普遍性、学生差异的个体性教育等育人思想和观念。
(4)在总结以往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标准制订教学实践与评价模式。
2.课程设计思路
(1)以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为基本依据,按照医院和诊所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如顽强、上进的职业道德)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口腔影像操作技术能力培养为原则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构建口腔影像学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全面、实用的教学资源库。
(2)以实习制度,并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实训基地与之相协调,使口腔影像专业形成课程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力推进学生实习制,制定完善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应掌握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査技术;
2.学生应掌握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颌骨囊肿、肿瘤、外伤、涎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及系统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等方面的医学影像诊断内容;
3.学生熟悉有关口腔颌面医学影像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见片位的正常影像学特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的典型表现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影像表现。
(二)能力目标
1.掌握、熟悉和了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査技术;
2.掌握有关口腔颌面医学影像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见片位的正常影像学特点。
(三)素质目标
1.学生应具备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病人,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得以体现;
3.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严谨的临床思维方法,更好的掌握读片技能,为临床服务。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系统学习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12学时。
1.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表1:《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览表
学习情境 |
学习内容 |
学习目标 |
重点与难点 |
建议学时 |
情境一 |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 |
(1)掌握X线平片体层摄影普通造影的检查方法及选用原则; (2)掌握X线平片、体层摄影。造影、CT的正常图像和表现; (3)了解超声波核素显像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技术及图像与表现; (4)了解数字减影的检查方法及技术。 |
掌握X线平片体层摄影普通造影的检查方法及选用原则 |
理论:4 实践:4 |
情景二 |
牙及牙周疾病 |
(1)掌握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的X线表现及检查方法; (2)掌握牙发育异常、牙外伤、牙根折裂的X线表现及图像; (3)了解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周病的病理特点。 |
掌握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的X线表现及检查方法 |
理论:4 实践:4 |
情景三 |
颌面骨炎症 |
(1)掌握中央性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X线表现及检查方法; (2)了解颌骨放射性骨髓炎、婴幼儿颌骨骨髓炎、牙源性上颌窦炎及颌骨化学性坏死的X线表现。 |
掌握中央性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X线表现及检查方法 |
理论:4 |
情景四 |
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 |
(1)掌握颌骨囊肿、颌骨良性肿瘤、颌面部恶性肿瘤的X线和CT表现及检查方法; (2)了解颌面部软组织囊肿的X线和B超表现。 |
掌握颌骨囊肿、颌骨良性肿瘤、颌面部恶性肿瘤的X线和CT表现及检查方法 |
理论:4 实践:4 |
情景五 |
颌面骨骨折 |
掌握牙槽突骨折、上下颌骨骨折、颧骨、颧弓骨折及鼻骨骨折的X线、CT检查方法和表现。 |
掌握牙槽突骨折、上下颌骨骨折、颧骨、颧弓骨折及鼻骨骨折的X线、CT检查方法和表现。 |
理论:2 |
情景六 |
系统病在口腔及颅、颌面骨的表现 |
了解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纤维异常增殖症、白血病糖尿病在口腔、颌面及颅骨的影像学表现。 |
了解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纤维异常增殖症、白血病糖尿病在口腔、颌面及颅骨的影像学表现。 |
理论:2 |
情景七 |
唾液腺疾病 |
(1)掌握唾液腺结石病、涎瘘在造影中的表现; (2)掌握唾液腺肿瘤在造影、B超、CT中的表现; (3)熟悉或了解唾液腺炎症、唾液腺结核、舍格伦综合征在造影中的表现。 |
掌握唾液腺结石病、涎瘘在造影中的表现。 |
理论:2 |
情境八 |
颞下颌关节疾病 |
(1)掌握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强直、颞下颌关节脱位在X线表现和B超、CT、MRI的表现。 (2)了解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瘤、创伤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在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 |
掌握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强直、颞下颌关节脱位在X线表现 |
理论:2 |
合计 |
36 |
2.学习情境设计
对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进行描述。建议表述中,更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使用“了解”、“熟悉”之类对知识掌握要求的动词。
表2:学习情境设计
序号 |
学校情境名称 |
学习型工作任务 |
1 |
情境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 |
1.口腔颌面专用X线机 |
2.X线平片检查 |
3.体层摄影检查 |
4.普通造影检查 |
5.数字减影造影检查 |
6.CT检查 |
7.超声检查 |
8.放射性核素显像 |
9.磁共振成像检查 |
2 |
情境2:牙及牙周疾病 |
1.龋病 |
2.牙髓病 |
3.根尖周病 |
4.牙发育异常 |
5.牙周炎 |
|
|
6.牙外伤 |
7.牙根折裂 |
3 |
情境3:颌面骨炎症 |
1.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
2.婴幼儿颌骨骨髓炎 |
3.Garré骨髓炎 |
4.下颌骨慢性弥漫性硬化性骨髓炎 |
5.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
6.特异性颌面骨骨髓炎 |
7.颌骨化学性坏死 |
4 |
情境4: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 |
1.口腔颌面部囊肿 |
2.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
3.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
5 |
情境5:颌面骨骨折 |
1.牙槽突骨折 |
2.下颌骨骨折 |
3.上颌骨骨折 |
4.颧骨、颧弓骨折 |
5.鼻骨骨折 |
6 |
情境6:系统病在口腔及颅、颌面骨的表现 |
1.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
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
3.白血病 |
4.糖尿病 |
7 |
情境7:唾液腺疾病 |
1.唾液腺发育异常 |
2.唾液腺结石病 |
3.涎瘘 |
4.唾液腺炎症 |
5.唾液腺肿瘤 |
6.舍格伦综合征 |
7.唾液腺良性肥大 |
8 |
情境8:颞下颌关节疾病 |
1.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2.颞下颌关节强直 |
3.颞下颌关节脱位 |
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
本课程由口腔教研室负责,按学生人数配备任课教师,其中主讲教师至少2人,负责理论及实验授课,要求中级及以上职称,具有双师资格,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另需实验教师2人,负责协助主讲教师完成实验课授课,要求专科及以上学历。
2.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应在教室和实训室完成。教室应配备多媒体设施及相应的教学模型,并保证校园网畅通,教室内光线明亮、安静。实践教学在口腔实训室完成。实训室应配备必要的牙科综合治疗椅、电子设备(电脑)等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具及耗材。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项目引领、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1)项目引领:以实际工作项目为中心,组织、实施课程教学。依据专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确定本课程教学项目,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设置学习情境,并将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学习子情境,使学生体会和感受真实的工作过程。
(2)教学做一体化:将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做同时进行,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做,课堂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
挥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发表个人观点,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加协作交流,激发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启发作用
(2)案例教学法
教师准备多个从简单到复杂临床病例,通过简单案例讲解,引出该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方法。
(3)多媒体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软件,图片展示、视频欣赏等,将复杂的技能流程加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感性认识。
(4)课堂即实训,操作学理论
在常用图像的病例中,教师模拟演示拍摄方法。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并模拟,结合教材理论知识进行学习。
3.教学手段
(1)多媒体技术:创设工作情境,利用实物、录像、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库,以习题、模拟试卷、问答、论坛等形式,与学生在课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广泛联系,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
(三)教材与教学资源
1.推荐教材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6版).马绪臣,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核涉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专业特点,按课程模块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试卷考核)占70%、技能(图片诊断考核)占25%与态度(考勤机提问)占5%。采用笔试(闭卷)、操作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结果达到知识点达标率80%;技能达标率80%态度达标率60%。有一项低于60%均判为不合格。由题库出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五)其他必要说明
附件三:
太平洋在线会员注册口腔医学专业《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基本情况表
一、课程基本情况 |
|
课程名称 |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
课程类别 |
考试 |
实践学时 |
12 |
理论学时 |
24 |
学分 |
2 |
适用专业 |
口腔医学 |
|
所属部门 |
医学院 |
所属教研室 |
口腔医学 |
主要授课教师 |
王臻鑫、杨惠媛 |
|
二、课程建设情况 |
|
课程调研报告 |
(有/无) |
课程标准 |
有 |
授课计划 |
有 |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
有 |
单元教学设计 |
有 |
课程预期学习成果 |
通过教学活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执业能力,并注重素质培养,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 |
|
课程学习目标 |
掌握X线诊断的应用原理、检査方法、分析方法和诊断原则。正确使用临床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熟悉其应用范围,学会观察分析影像学表现,并做出正确的诊断。 |
|
课程学习内容 |
掌握牙与牙周、颌骨、颌关节、涎腺正常X线表现和基本病变X线、CT、B超表现,掌握X线诊断的应用原理、检査方法、分析方法和诊断原则。 |
|
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
从岗位职业能力、执业考试要求两方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考核形式:平时考核和结业考核。考核方式:试卷(笔试)、技术操作考核、模拟考核(情景展示),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
|
课程建设基础 |
已经建设好课程教学大纲、选用教材、全程授课教案和电子讲稿、教师授课录像、网络课程、考核办法、实验指导、实习(见习)指导、习题与作业、试题答案、参考文献11个模块组成。 |
|
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 |
(1)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2)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拟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完成立体化教材体系,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实用型立体化教材。 (3)教学内容上要进一步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和时代对技能型高级人才的要求,始终保持技术上先进;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培养出更多、更实用的口腔医学人才。 |
|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