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群):临床医学
制定人:唐明霞
合作人:唐颖林、彭波琼
制定时间:2019年
《儿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Z2431104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修课方式:必修 教学时数: 72学时
总学分数:4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
学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儿科学的任务是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学习儿科学应掌握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解决小儿生长发育的有关问题,为从事临床儿科工作及儿童保健、提高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初级诊治的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一级处理和转诊的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和儿童保健指导的能力,针对小儿不同生理时期的特点实施小儿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4.课程作用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教育部对于医学人才定位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求我们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我们进行了基层医院医生的需求调查,得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临床一线医生讨论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对接的教学理念,即:授课前学生了解未来岗位知识需求,授课中有目的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儿科学》课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明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及保健指导的能力,本课程为培养学生该能力提供支撑。课程设置参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标准,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2.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参照医疗行业准入标准即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纲所要求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简化课程之间重复的部分,增加相关的体现儿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专业特点,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课程讲授以基层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小儿各期保健及生长发育评估及其指导为重点,优化分配教学时间,做到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接轨,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从基本理论知识入手,延伸到相关的疾病,同时参照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构建从生理到病理递进式的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采取项目引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校内模拟工作环境中边教边做,在临床实际工作岗位中边做边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目标。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建立并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采用病例导入、模型示教、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床旁教学等方法。课程考核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采取理论与实践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儿科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0学时,实践操作(含见习、病例讨论)12学时。理论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实训中心和医院完成。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应掌握儿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能够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
3.并能对儿科危重病人进行抢救。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危重病人的正确处理。
2.掌握儿科常用的操作技术。
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例分析方法和步骤。
(三)素质目标
1.学生应具备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病人,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得以体现。
3.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
1.课程内容及学时分
表1 《儿科学》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览表
学习情境 |
学习内容 |
学习目标 |
重点与难点 |
建议学时 |
情境一 |
绪论 |
知识要求: 1.熟悉小儿年龄分期特点。 2.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3.了解我国儿科工作的成就。 技能要求: 根据小儿各年龄的特点,能够对不同时期小儿进行保健指导。 |
小儿年龄分期与各期的特点 |
4(理论) |
情景二 |
生长发育 |
知识要求: 1.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及其异常时的临床意义。 2.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3.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技能要求: 1.学会身长、体重的计算公式。 2.学会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头围、胸围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
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 |
总学时6 理论4 实验2 |
情景三 |
儿童保健与疾病的治疗原则 |
知识要求: 1.掌握小儿的预防接种、儿科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特点。 2.熟悉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3.掌握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与液体疗法 4.了解儿童保健原则及具体措施、我国儿童保健组织结构及任务。 技能要求: 1.学会小儿查体时使用的提示用语、查体技巧及儿童查体特点。 2.能够准确获得阳性体征,并用所掌握的知识给予正确的解释。学会根据所给资料继续进行相关询问。学会综合分析所得到的临床资料。学会根据综合分析制定出相关的诊疗方案。学会儿科病历书写技巧。 |
1.预防接种的基本程序 2.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3.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与液体疗法 |
总学时8 理论6 实验2 |
情景四 |
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
知识要求: 1.掌握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方法。辅食添加方法及原则。营养不良的诊断、治疗、预防方法。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2.熟悉小儿营养物质代谢特点和需要量。营养不良的病因及并发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鉴别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 3.了解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与临床的联系。维生素D的来源、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及其主要生理功能及本病的发病机理。 技能要求: 能够为小儿个体、家庭提供预防性保健措施。给患病儿以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
1.母乳喂养的优点与人工喂养的缺点及喂养方法 2.辅食添加方法及原则与方法 3.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
总学时10 理论8 实验2 |
情境五 |
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 |
知识要求: 1.掌握新生儿分类及定义。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救治原则。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复温治疗。 2.熟悉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和护理。核黄疸发生的因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3.了解新生儿的儿童特殊生理状态。围产医学的定义及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定义及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原则。 技能要求: 1.能够运用新生儿相关知识进行母婴保健指导。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为新生儿常见疾病进行全面诊治、治疗、预防。 |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2.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3.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救治原则 4.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5.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复温治疗。 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分度 |
总学时10 理论8 实验2 |
情境六 |
各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防治 |
知识要求: 1.熟悉小儿各系统生理解剖特点。 2.掌握婴幼儿腹泻、小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呆小病、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 技能要求: 学会小儿各系统常见病例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选择辅助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的基本技能,能够根据病例特点进行初步诊治 |
1.婴儿腹泻、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性贫血、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唐氏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 2.各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
28 理论24 实验4 |
情境七 |
小儿结核病 |
知识要求: 1.掌握结核菌素实验方法、结果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原发型肺结核(原发综合征、支气管淋巴结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临床经过、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的要点。 2.熟悉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措施。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型及鉴别诊断。结核活动性的判断标准。 3.了解结核病病因、变态反应和免疫。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治疗。 技能要求: 能够运用小儿结核病的防治知识为个体、家庭、社区提供预防性保健指导。 |
1. 结核菌素实验方法、结果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2.原发型肺结核(原发综合征、支气管淋巴结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临床经过、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的要点。 3.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型及鉴别诊断。结核活动性的判断标准。 |
4(理论) |
情景八 |
小儿惊厥 |
知识要求: 1.掌握惊厥的发作先兆、一般症状和体征,惊厥持续状态的表现。惊厥的急救措施,病因和对症治疗。 2.熟悉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低糖血症、婴儿痉挛症等的临床表现。 3.了解惊厥发生的病因,根据有热、无热、颅内、颅外分析病因。 技能要求: 学会急救技术操作,在急救处理中能迅速明确病因采取病因治疗。 |
1.惊厥的临床表现与急救措施 2.高热惊厥的特点 3.惊厥的常见原因 |
2(理论) |
合计 72学时(理论60 实验12) |
|
2.学习情境设计
表2: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一 |
绪论 |
教学时间 |
4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能熟练掌握小儿年龄分期特点、儿科学的特点,了解我国儿科工作的成就。 2.根据小儿各年龄的特点,会熟练分析不同时期小儿保健重点。 3.具备成人各系统解剖、生理、病理、免疫学及诊断学等相关基础知识,以区分小儿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方面的特殊性。 具备成人各系统解剖、生理、病理、免疫学及诊断学等相关基础知识,以区分 小儿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方面的特殊性。 小儿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方面的特殊性。 |
学习内容 |
1.儿科学的范围和特点。 2.小儿年龄分期及其特点。 3.儿科学发展。 望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熟悉我国目前儿科学新的进展。 2.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结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 |
教学流程图 |
讲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应用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
考核方式 |
笔试、提高 |
学习情境二 |
小儿生长发育 |
教学时间 |
6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能准确说出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及其异常时的临床意义,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身长、体重的计算公式及正常值,熟悉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头围、胸围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 |
学习内容 |
1.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3.实训:儿科生长发育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掌握相关知识,熟悉我国目前小儿生长发育新的进展。 2.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
教学方法 |
导读、导思、导议、导练。理论讲授结合、录像演示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讨论→录像相结合→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多媒体设备、体重秤、皮尺、身长测量床等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提问 |
学习情境三 |
儿童保健与疾病预防 |
教学时间 |
8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能准确说出查体所需物品,查体时使用的提示用语,查体技巧及儿童查体特点。 2.能够准确获得阳性体征,并用所掌握的知识给予正确的解释。学会根据所给资料继续进行相关询问,学会综合分析所得到的临床资料。学会根据综合分析制定出相关的诊疗方案。掌握儿科病历书写技巧。 3.熟悉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正确运用液体疗法。 |
学习内容 |
1.儿童保健。 2.儿科病史与体格检查。 3.儿科疾病防治。 4.小儿体液平衡和液体疗法原则。 5.实训:儿童体格检查、儿科病史采集及书写。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录像演示、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演示→情景讨论→答疑→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案例、图片、课件、多媒体设备、体格检查用品 |
考核方式 |
案例分析、操作考核、笔试 |
学习情境四 |
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
教学时间 |
10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具备解剖、生理、组织学与胚胎学及诊断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具备数学计算和基本的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2.利用小儿营养学和喂养的知识为个体、家庭提供预防性保健措施。给患病儿以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
学习内容 |
1.营养基础、婴儿喂养。 2.营养及营养障碍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讨论→录像→案例分析→实训作业 |
教学条件 |
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多媒体设备 |
考核方式 |
笔试、病例分析、实验操作 |
学习情境五 |
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 |
教学时间 |
10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会说出新生儿与早产儿的特点,为新生儿护理提供依据,熟练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 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2. 运用新生儿相关知识进行母婴保健指导、为新生儿常见疾病进行全面诊断、治疗、 预防。 |
学习内容 |
1.新生儿分类、新生儿与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2.新生儿常见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 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型演示法、实训作业法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模型演示→案例分析→讨论→实训 |
教学条件 |
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多媒体设备、婴儿模型等 |
考核方式 |
笔试、案例分析、提问 |
学习情境六 |
各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防治 |
教学时间 |
28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学会小儿各系统常见病例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选择辅助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的基本技能。 2.能够根据病例特点进行初步诊治。 |
学习内容 |
1.遗传代谢和内分泌疾病。 2.免疫系统疾病。 3.呼吸系统疾病。 4.消化系统疾病。 5.心血管系统疾病。 6.血液系统疾病。 7.泌尿系统疾病 8.神经系统疾病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学会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相关疾病的诊疗新进展。 2.具有相关的实践经历,熟悉临床诊疗程序,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3.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
教学方法 |
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
教学流程图 |
病例导入→结合病例讲授→病例分析→讨论→床旁教学 |
教学条件 |
教材、案例、课件、多媒体设备、小儿模型、测量器 |
考核方式 |
笔试、案例分析、操作、提问 |
学习情境七 |
小儿结核病 |
教学时间 |
4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结核菌素实验方法、结果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原发型肺结核(原发综合征、支气管淋巴结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临床经过、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的要点。 2.能够运用小儿结核病的防治知识为个体、家庭、社区提供预防性保健指导。 |
学习内容 |
1.小儿结核病总论。 2.原发性肺结核。 3.结核性脑膜炎。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学会小儿结核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相关疾病的诊疗新进展, 具有相关的实践经历,熟悉临床诊疗程序,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2.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3.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 |
教学流程图 |
病例导入→结合病例讲授→病例分析→讨论→床旁教学 |
教学条件 |
教材、案例、课件、多媒体设备 |
考核方式 |
笔试、案例分析 |
学习情境八 |
小儿惊厥 |
教学时间 |
2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惊厥的发作先兆、一般症状和体征、惊厥持续状态的表现、惊厥的急救措施、病因和对症治疗。 2.熟练地进行急救技术操作,在急救处理中能迅速明确病因采取病因治疗。 |
学习内容 |
1.小儿惊厥的病因。 2.惊厥的临床表现。 3.惊厥的急救措施。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与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教学方法运用恰当自如。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 |
教学流程图 |
病例导入→精讲→案例分析→情景现场→急救现场演示 |
教学条件 |
教材、案例、课件、多媒体设备、模拟病房 |
考核方式 |
笔试、案例分析、知识抢答 |
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
本课程组需配置教师6人,其中主讲教师4人,要求中级以上职称,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行业工作经历。实验教师2人,要求专科以上学历。按专业教师数量2:1配置兼职教师。
2.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应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保证校园网畅通,教室内光线明亮、安静。
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应满足本课程教学需要,与临床实际工作实现高度统一。需要儿科实训室3间,面积约300m2。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和学生可在校内的儿科实训室完成儿科基本技能示教、练习及考核,并可配合课程要求于课余时间开放,供学生练习各种操作使用。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应满足本课程临床实习的需要。校外实习基地应包括区县二级医院,应有20张以上儿科病床,具备能够满足临床教学需要的相关诊疗设备,具备能够满足30名学生上课的多媒体教室及理论实践教学师资。乡镇卫生院,应具备满足学生进行常用临床基本诊疗操作的相关设备,具备能够满足2名学生实习的带教教师。县防疫站,具备疾病控制、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和卫生监测的相关科室及设备,具备能够满足5名学生实习的带教教师。
3.仪器设备
本课程教学配备多媒体设备,儿童磅称、测量床、软尺、血压计、听诊器、儿童床(包括被褥枕等床上用品)、超声雾化吸入器、灌肠袋、灌肠用肥皂液、头皮静脉补液模拟头、输液架、小氧气瓶、氧气表(附带湿化瓶)、电动吸引器,以满足技能操作训练需求,提高相应技能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项目引领、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1)项目引领:以实际工作项目为中心,组织、实施课程教学。依据专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确定本课程教学项目,小儿生长发育、儿科疾病诊疗、儿童保健指导,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设置学习情境,并将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学习子情境,使学生体会和感受真实的工作过程。
(2)教、学、做一体化:将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做同时进行,使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做,课堂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教学方法
采用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方法;模拟诊疗的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模型示教、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床旁教学方法等。
(1)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前由教师选择临床典型病例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病例设置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准备,查找相关医学文献。课堂上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采取讨论式教学,每组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儿科常见病中“急”、“危”、“重”特点的疾病是教学中的重点,如小儿惊厥、小儿肺炎合并心衰、高血压脑病等,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显著加深同学们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2)模拟诊疗的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践采集病史并记录,体格检查,选择辅助检查方法,做出初步诊断并制定处理方案的工作过程。如婴儿腹泻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3)模型示教、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如小儿检查、体重身高的测量、头皮静脉输液等都可在模型上示教及实训,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出提纲,学生按提高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课时教师根据提纲内容简单评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内容,教师组间巡回指导,最后由小组间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3.教学手段
(1)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尤为重要。随着患儿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临床上很难说服患儿家属同意患儿接受示教,这样的矛盾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中呈现大量临床图片加以弥补。儿科教学包含大量检查和操作,由于时间、病例和无菌原则的限制,许多内容无法演示,直观认识的缺乏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多媒体教学可再现许多以往积累的典型病例、诊治方法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大量直观信息,便于对疾病的全面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库,以习题、模拟试卷、问答、论坛等形式,与学生在课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广泛联系,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
(三)教材与教学资源
1.推荐教材
人卫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主编林梅)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三五”创新规划教材。
2.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进度表、教案、多媒体课件、统编教材、实验实训指导、技能考核指导、试题库、典型病例库、课程教学录像、影像图库、执业医师考试参考书等。
(四)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核涉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作为考核重点。期末闭卷考试(针对上课内容,以选择、问答题等形式),占70﹪,由学院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实践考核由教研室组织考核,包括操作考核及平时实训课程情况综合评分,占30%。
(五)其他必要说明
附件三:
《儿科学》课程基本情况表
一、课程基本情况 |
|
课程名称 |
儿科学 |
课程类别 |
专业课 |
实践学时 |
12 |
理论学时 |
60 |
学分 |
4 |
适用专业 |
临床专业 |
|
所属部门 |
医学院 |
所属教研室 |
儿科 |
主要授课教师 |
唐明霞、唐颖林、彭波琼 |
|
二、课程建设情况 |
|
课程调研报告 |
无 |
课程标准 |
有 |
授课计划 |
有 |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
有 |
单元教学设计 |
有 |
课程预期学习成果 |
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验教学以及临床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能基本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基本具备对基层常见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及保健指导的能力。 |
|
课程学习目标 |
1.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危重病人的正确处理。 2.掌握儿科常用的操作技术,熟悉常见疾病的病例分析方法和步骤。 |
|
课程学习内容 |
儿科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0学时,实践操作(含见习、病例讨论)12学时。分儿科基础和临床部分。 |
|
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
本课程考核涉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作为考核重点。期末闭卷考试(针对上课内容,以选择、问答题等形式),占70﹪,由学院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实践考核由教研室组织考核,包括操作考核及平时实训课程情况综合评分,占30%。 |
|
课程建设基础 |
1.确定课程纲要。 2.选编教材。 3.创建教学计划和教案 4.组织课程实施。 5.开展课程评价。 |
|
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 |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相关教学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争取在3-5年的时期内,把课程培育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级精品课程。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 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实验教师;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先进,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是教材建设,要建设或使用精品教材、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 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
|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
目标建设中的进度、时间、经费等情况,需要得到学校的资助和相关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在这深表感谢。 |
|